当我们谈“向管理要红利”时,要注意什么

2025上半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据我的观察,在这个即将过去的上半年,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几家企业是兴奋的,是乐观的!上上周我在深圳碰到一家内地企业的董事长,和他交流,他说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惨不忍睹,他对企业全年的预期也是极其悲观!甚至,我最近服务的一家壁垒很高、带有垄断性质的单位,其负责人在最近的一次公司大会上提出来的导向是——今年明年要活下来!

毫无疑问,最近两年,我们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以前所谓的“经营红利”“市场红利”“人口红利”似乎都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企业开始抓管理,提出向“管理要红利”,我认同这个思路,并且在很多企业里也提这样的方向,在市场普遍下滑的今天,无论是甲方,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在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也就是说很多产品或服务的“高附加值”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如何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成了很多企业的追求!

有趣的是,“物美”和“价廉”本质上是矛盾的,但是这是市场所趋、客户所需,企业就得迎头赶上。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也是日本企业里较早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源头,因为必须做好精细化管理,控制好成本,才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企业才能有点钱赚,换言之,多数企业都到了“微利”时代。

过去,我们倡导“领导做仆人”“管理是服务”,这样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所认同并在公司内部推广,但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管理到底为什么而服务。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这一点,“管理是服务”就只是一句口号,毫无意义。

在我看来,“管理是服务”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指的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这也是我有时候强调“管理不重要”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管理真的不重要,而是相对经营来说没那么重要,它是为经营服务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当企业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比如沃尔玛。同样地,很多知识型企业在当下讲究的是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建设,其本质是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当企业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比如格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当我们谈“向管理要红利”时,应始终遵循两个铁律: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第二,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一些家电企业容易亏损,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管理不行,反而是因为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越了它们的经营水平。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但是很多企业在管理上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这种经营与管理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就是企业亏损。

我较早接触到的一家知识型企业,我发现他们内部管理部门凡事讲理论、讲方法、讲工具、讲数据、讲案例,我发现这家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都很高,所掌握的理论、工具既多又深,他们提到的一些理论,作为管理顾问的我有时还觉得汗颜,在过去行业整体向上的大背景下,这家企业一路向前,很多人将企业良好的发展归功于公司较高的管理水平,事实是这两年行业整体下行,公司经营面临极大挑战的时候,我们发现管理的成本太高了,因为凡事要讲理论、讲方法、讲工具、讲数据、讲案例,所以他们实际上特别“内卷”,因为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构建完美的模型、数据、案例等,所以他们的管理人员数量是我见过在同类型企业里最多的,接近50%……回过头来,他们突然觉得做了好多“无用功”。

企业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管理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上。当经营上要求薄利多销时,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上,这才是与薄利多销相匹配的管理动作。如果把重心放在了流程再造上,反而会顾此失彼,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受到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当经营与管理匹配时,增加的成本才有价值,否则就是无意义的浪费。同时,这种不匹配还使投入在流程再造上的成本无法贡献其本该贡献的经营价值,让流程再造沦为不能产生真正价值的无用功。

所以,企业经营水平处于哪个层次,就应该做哪个层次应该做的管理努力。在应该做好薄利多销的层次上,去做更高层次的管理努力,看起来好像管理水平很高,但实际上这种努力就是无用功,甚至会对企业产生反作用。出于这样的原因,我对很多企业的管理培训也充满担忧。实际上,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越经营水平的时候,这家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自己的理解是管理没有定势,可能A企业很好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B企业就是行不通,甚至这两家企业从表面上看都很相似。所以,判断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管理是否能够为经营服务,能够强化企业的经营,这里的前提要想清楚企业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

坦率地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没有经营的,都是市场找上门的或者说“行政”安排的,尽管其本质如此,但是当事人往往并不这么看,而且容易将之总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功劳,所以,当真正的风暴来临时,很多企业慌了神,根源之一是其高层领导过去一直在做中层的事,而忘了自己的本质工作——经营和战略,为企业的发展负责(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