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夜喜遇王处士 ·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麦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诗文题目点出时空背景,秋日的夜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结束一天的辛劳农忙,带着丰收的喜悦回家途中,巧遇了许久未见的老友,又有新麦、新酿作陪,劳作之后的休闲,二人应是把酒言欢、对月畅谈、彻夜不眠。当读者以为接下来将展开详述老友相见的细节时,诗人却平淡而不失巧妙地以“更值夜萤飞”结尾,留下无限空间供读者任意遐思。
以二人相逢之情之景,而丝毫不提相遇之后的故事,加之当空的圆月,自然地流露出重逢的圆满,省去了“画蛇添足”的俗套和累赘。或许当时,朗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整个村庄之上,二人忘却时间、忘却空间、相携回家、言谈甚欢,田野山林间流动着的点点“繁星”映衬着这番喜悦。
② 夏日过郑七山斋 ·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洛州巩县人(今河南巩县),杜甫祖父。
诗文开篇第一、二句即表明探访友人的原因,即“共有樽中好”。古代观念中,酒是忘忧解愁之佳品,如曹操《短歌行》所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隐士与饮酒几乎是密不可分的,酒代表了隐士的高雅、旷达和放浪形骸。弦外之音或许是指,好友郑七有着隐士般高雅旷达的情怀,诗人对他心怀钦慕,故而专程拜访。“言寻谷口来”借用典故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谷口是汉代地名,汉代有一人名郑璞,躬耕于谷口,修道静默,世人皆慕其清高。汉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已礼聘之,不至。扬雄称其德“谷口郑子真,故能耕于岩石之下,而名震于京师”。诗人的好友也姓郑,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就以谷口郑璞的清高比喻郑七的高洁。
好友相见,且同有饮酒之好,当然少不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宴。然而,诗人却不写喝酒,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中描写山斋周围的幽静景色:通往山斋的曲折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绿萝,未至山斋,观周围之景色,屋主的清幽、素雅已可想而知。离目的地渐近,一座精致的小亭映入眼帘,周围的水池中开着一望无际的荷花,微风吹过散发阵阵清香...山径之幽、水池之阔、荷花之盛无不彰显着好友别具一格的品格,真乃世外桃源、隐居佳地,使拜访之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
紧接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诗人将对平面景色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雨后初晴,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上,厚厚云层中透射下朗朗阳光,透过光晕可看见蒸汽冉冉上升。云层之外隐隐传来沉雷滚滚,好像很快又要下雨了....。这些深山中特有的气象风物被诗人巧妙刻画,用天气之变暗指好友的山斋远离人世,既幽且深。同时,“晚”字也包含着时间渐晚,黄昏将至。表明诗人在山斋中的轻松与快乐,不知日将迟暮。这两句诗将地上风物与空中美景融为一片,静谧中包含变化,幽深中充满生机,山野间的自在真叫人心醉啊!
诗人与好友仿佛聊的很多,饮得也很多,直至洛阳城报暮的钟鼓之声悠悠传来,诗人才记起自己该回家了。然而,车驾还停在远处,马儿也还系在原地静静吃草... 诗文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寻味的余韵。迟迟未回,迟迟不舍回之间,既充斥着诗人对山野田园的倾心爱慕,也包含着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一见不易、一见而不忍离。在此悠远的余韵之中,本诗的寥寥数语却产生了荡人心弦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