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来到2023年正月初二,总想着写点什么,总结一下自己的2022年,但迟迟未能下笔,似乎没有一个立刻就能印在脑子里的事件或想法蹦出来。其实我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是平常没有写东西的习惯,总以为写文章是一件大工程,需要酝酿,导致我一拖再拖,迟迟没有下笔。
回顾2022年,其实准确来说是最近这几年,开始有一种意识进入脑海,这个意识一直是朦胧的、模糊不清的,但脑子里的这个声音越来越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声音串成了2020年以来我学习和生活的主线。
自我学习
自2019年再次踏入阔别多年的校园后,经过20门考试、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在2021年下半年抵达最后一重难关,也是最大的困难——四万字毕业论文。对于没有什么论文素养,甚至没有相关从业经历的自己来说,要写一篇企业战略的论文何其困难,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I made it!已经忘了多少个挑灯夜战或者5点起床的日夜,其中的艰辛不想多说,但真的在心底里感恩在这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研究目标公司的朋友,更要感谢爱人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没有放弃、坚持到底的自己。自从翟天临事件后,高校纷纷提高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管是查重率还是论文质量,想要像以前那样糊弄论文已不可能。而后来才从其他朋友口中知道,人大商学院是出了名的严格,所以他才避开人大,选了其他学校。看来自己真是后知后觉,无知无畏。
自我探索
这几年,脑子里开始出现一个声音:我是谁,要到哪里去。我想做什么,既能发挥我的长处,又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从2019年开始,认真读了一些书,其实也是在读自己,个人成长、心理学、哲学是我喜欢的方向之一。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主动探索的欲望和渴求,恨不得立刻在这些书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人生的方向。
2022年,参加了钱志龙博士的轻舟计划,希望进一步探索自我,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老师引导我用“热爱”、“ 擅长”和“相信”的天命韦恩图来找到自己的使命。虽然不能确定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真的是我的“天命”,不管怎样,我已行走在此路上。2022年,我开始了系统的学习,能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察觉提高了,也更关注自己的内心,逐渐学习用第三方的视角跟自己对话,为什么对小朋友生气,为什么内心有波动,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深挖,有时候能挖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根源。
虽然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更多是将关注点放在了传统上认为是负面或消极的情绪上,但心理学认为,情绪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负面情绪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进行自我保护。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阻抗,帮助我们抵御外来的伤害。
思考教育
我问自己,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瞬息万变,未来不可知的雾卡时代,怎么样才能给到孩子最多的支持,帮助他迎接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一生勇敢,心中有光”,我称之为我对孩子的教育愿景。这其实是一本书的书名,来自郝景芳老师的《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书本身讲述了家庭教育适用的启蒙方法,但当读完这本书可能已有一年时间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的内心是暗淡的,不敢去尝试,怎么可能让孩子勇敢,心中有光!我这个妈妈要做的,不是去无效的说教,而是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润物细无声,这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强大。马斯克的妈妈在《人生由我》里说,一个妈妈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我觉得,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意味着自由,这种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无所依靠的自由,自由又带来了责任。自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行为以及自己的无所作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探索之路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无所依靠的自由和责任随之带来的是恐惧。我对自我探索之路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但对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选择的结果心存忧虑和恐惧。但同时我也认为,人生在于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正如海灵格所说,“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不管是心理学大师还是生活的智者都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意味着停止对于过去的懊悔,丢弃对于未来的恐惧,悦纳当下的一切。我想,全然专注探索的过程、享受过程,放弃期待结果式的传统思维,欣喜地接受生命安排的一切,如此,甚好。
2022年虽然有很多的无奈,不平和伤痛,但对我而言仍然是脚踏实地的一年,是积极开始行动的一年。虽然探索之路未来并不确定性,但起码我已走在征程的路上,希望在这过程中让孩子看到,生活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妈妈正在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