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长假接近尾声,静坐书斋,索性聊聊《独坐幽篁里》的故事。
许多专家学者有这样一个共识:有唐一代,“诗、书、画、乐”俱可称为“大家”者,仅王维也。
几年前,我的系列文章《菩提心象 冈仁波齐》,在“美篇”连载完毕后,内心忽然萌生“写一写王维”的念头。
在中国文学史中,王维被尊为“诗佛”。于是,我将题目定为——《禅说王维》。
2021年四月中旬,天心书院国学班组织赴南华寺游学。
南华寺,人称“东粤第一宝刹”,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王维与禅宗有一段“佛缘”:曾经应神会禅师之请,成为第一位为六祖惠能撰写碑文的大诗人。
藉此契机,2021年4月14日,我推出了《禅说王维》的首篇。文章以《王维年表》《王维年谱》《王右丞集》等为基础,按照王维的生平经历,从其诗作入手,叙述其人生故事,以及诗歌创作背景、特点、鉴赏。然后,一篇篇地在“美篇”上刊发,逐渐受到关注。
时间一晃两年过去。
至2023年5月29日,在写罢“禅说王维”之一百四十篇时,忽然觉得,该停一下了。这一篇正好是王维的《辋川集》第20首《椒园》,题为——《椒园》幻化几分“人间烟火”。
在历时两年多的创作中,我一直在想:如何将“禅说王维”做一个“小结”?再确定一下,后面的文章再该怎么写?
其实,在“禅说王维”进入创作《辋川集》系列的时候,我的思路渐渐清晰——把《辋川集》系列写完,不妨就以此为内容,结集出一本书。
于是,我停了下来。似乎在等一个“契机”——
2023年9月9日上午9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教授,应邀走进武汉萃辰天心书院,开始了“中华文化的品格”人文系列首场讲座。
李敬一教授曾经在电视台主讲“壮哉唐诗”系列专题,有“唐诗教主”之称。藉此机缘,我与李敬一教授终成“忘年交”。
中年时的王维购置并构建了“辋川别业”,在此前后生活约十六年——“半官半隐”。他将纯粹、精致、禅意、诗情的生活,幻化成为令人膜拜的“传奇”,其成就之“浓墨重彩”,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甚至是园林建筑史中,都堪称“华章”。
王维的“辋川别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是,王维在“辋川”留下的唯一遗迹,就是其亲手栽下的银杏树。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以《“辋川别业”终究幻化为一株千年银杏》一文作为首篇,并以此为“代前言”,交代了王维购置“辋川别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前世今书的主体内容,以王维与裴迪的《辋川集》作品顺序,从诗意入手,逐篇详解、叙述展开,既有一些史料佐证,又有一些文学想象,更兼一些个人的现实思考。
如此构思行文,目的是引人入胜,使读者有“代入感”,激发共鸣。
我个人认为,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特色,语言表达都很随意,语感跨越“时空”、贴近“当下”,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也迥别于一般的诗歌鉴赏。
在文化学者、词赋作家陈伯安先生的帮助下,书稿很快整理完毕,书名定为:《独坐幽篁里》。陈伯安老师还欣然提笔,写下“发微探幽 神交王维”的书评。
当我思考再三、犹豫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向李敬一教授提出“写序”的请求时,万万没有想到,李敬一教授的回应及时而明确:坚决支持!于是,便有了这篇文采飞扬的序——《幽远的绝响 诗意的栖居》。
随后,好消息接二连三:中国书协第四届理事、原湖北省书协副主席黄德琳先生,欣然为我题写书名“独坐幽篁里”。
原湖北省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著名作家、湖北作协副主席谢络绎,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禾,欣然为该书撰写“推荐语”。
此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武汉出版社的高度重视,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明廷雄先生,在本书结构布局、文字润色、史料考证、插画配图诸多环节,倾注了大量心血,帮我数易其稿,成就佳作。
在出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朱聚一、高洪斌、滕素云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