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今天和魏老师探讨了孩子成长真正需要些什么的问题,是拥有考高分的能力吗?是能够顺利考入初中、高中、大学?我一直以为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拥有一份不错的学习成绩单。当魏老师问我,你以为考高分就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吗?拥有考高分的能力、进入不错的大学真的就能够让孩子以后的人生高枕无忧吗?或者说就真的能给孩子快乐吗?是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吗?
是孩子需要的,但不是孩子唯一需要的。
我和魏老师聊起了上初三的侄子的学习困境,孩子的基础知识薄弱,解题很无力,努力了但怎么都做不出来,老师讲的根本就听不懂,想学习但是学不进去。老师也常常告诉他,以他现在这样的成绩,怎么努力都是考不上了,时间这么短,他还是先好好选一所职高,到时考试完了,他职高都上不了。在老师的巨大失望面前,孩子也跟着不相信自己,也跟着焦虑,也跟着对自己失望透顶。在和我的沟通中,他不断地和我说没用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做,没用的,他现在成绩越来越差了,找了很多令我无法推翻的理由告诉我,自己是怎么不行的。家人也在不断地告诉他,你这样的成绩,怎么可能考的上,以后就只有种田的命了。老师和家人眼里成绩差,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声音里长大的。老师只会告诉我,这题的方法就是这样这样的,他讲了这么多遍,我还不会,他说这说明我不努力、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家人也会告诉我,你学不好肯定是没听老师讲课,光记得去玩了,心不在学习上。你学不好,以后没有出息,就不要怪家里了。
魏老师跟我说,你是没有办法体会到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的,因为你的成绩好。我去反思当时自己和现在的侄子面对学习上的困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我体验过没考上走后门的感觉,成绩从班里的前几名,不断的退到倒数的感觉,体会过求助老师、同学怎么解题,他们告诉我方法就是这样这样,我脑子怎么转都转不过来,到底是怎样的,那种无力感和焦灼感,有无数个瞬间我都在告诉自己你没得救了,就这样吧,破罐子破摔,多省事啊。在面对难题时,围绕你身边的只有身边老师、同学、家人对你的失望声和那些你想听但不知从何听起的老师谆谆教导声,我很清楚家人和老师都是在为我着急,也是为我着想,他们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我和现在的侄子凭借自身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执行啊,我也知道要努力的去学习,可是我是真的不会啊。
魏老师反馈给我的是,需要注意这里的思维方式,不是说“老师们的方法不好,爸妈的道理不对”,也不是“孩子不努力,孩子没用,这些结果都不能让我们去否定孩子的能力。"
作为教师和父母从一开始就要把这个念头反过来——一定要孩子进行探索式学习,就是探索该如何克服的困难?以学习为载体,觉察自己的情绪,思维方式,和性格特质。如何看清自己,挑战自己和战胜自己。
具体的困难当然会有,我也会告诉你很多解决办法,但上面的是这个思维方向一定要转过来。它是战胜困难或屈服现实的开端,是人生格局与战斗气势的分野!
另外是,发掘资源意识。
这是一个看待中考的新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它是主动的、以学生中心的,它带给你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是我的中考,我的梦想,我的人生,我要彻底掌控它。在这种视角下,它不再被动,不是老师、家长和学校压给你的某个东西,而是你的一部分,你的成就,你的实验室!
那样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这种视角最伟大的地方。
当你站在这种视角下,你就是班级的中心,学校的中心,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中心。你如同太阳一样坐落中央,同学、老师、课堂、教辅资料、网络课程等,一切都是围绕在你周围的行星。又或者你是坐镇中军的大将,同学、老师、模拟试卷乃至这篇文章、这个讲解学习策略公众号,都是你的士卒,你的下属,供你调兵遣将。
在这样的视角下,中考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不是无聊烦闷的苦差事。
魏老师,最后,告诉我她特别感动的画面是《解忧杂货铺》的电影里秦朗考虑到爸爸的身体健康问题,想留在老家接爸爸的班,被爸爸拒绝了,爸爸要求他继续去北京闯业,不成功不许回家。带着老爸的期望,秦朗再次回到北京创业......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首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即便是自己需要照顾也先选择成全孩子。
而孩子在成长中,不管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困难,首先需要的是家人和老师的成全,了解孩子的难处,陪伴孩子找到功课的方式,而不是专注在我们担心的结局上,专注在我们的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孩子即将要实现不了。成就孩子去应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挫折,远比把孩子塑造成为你理想中的模样来的伟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