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有一段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于是乎,后人把这段话截成八截,称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段话在《大学》里的记载,欲什么,得先什么,有先有后的。听起来像玩游戏时的打怪升级,得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让人傻了眼!
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把“八目”看成了一条笔直的“八格楼梯”了,认为是线性发展的,其实不是。
一、 “八目”究竟在说什么?
这八个目,从基础到高阶,分别是:
格物: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把它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
致知: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把探究来的原理,反复思考,最终升华为自己真正的见识。
诚意: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认,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就是端正内心,排除情绪干扰,保持理智,别让喜怒哀乐影响自己的判断。
修身:修养德行,使举止无愧于心。
即修养自身的品性,是一切的根本。前面的“格、致、诚、正”的成果,最终是体现在“修身”上的,就是言行得体、品性端正,也是后面“齐、治、平”的基础。
齐家:整齐其家,使长幼内外各得其理。
即管理好家庭家族,让爸妈、伴侣、孩子都能“呼吸顺畅”,家庭和睦有序。
治国:为政以德,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治国”可以看作在你的单位或社区里做出贡献,负起责任;即你若当官,就让大家办事不闹心;你若平民,就先把自己小区、团队弄得有和睦温暖。
平天下: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即把“让人舒服”的气场再放大,先影响朋友圈,再影响更大的圈,最后让世界和谐太平。比如关心环保、慈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 线性理解“八目”的三大天坑
1、顺序坑:被原文的书写顺序迷惑,以为“格物”毕业证拿到手以后,才能去“致知”,结果一辈子在“格物”里晕头转向。
2、分工坑:以为“治国平天下”是领导专利,平民直接躺平,把“修身”当最高理想。
3、时间坑:以为必须等自己修炼“完美”后,再出山,结果“家还没齐、国可能已乱”,错过最佳行动的时机。
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里,人生是立体的,不是单线程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切入,甚至可以“倒着修”或者“同时修”,举两个例子:
1、从“齐家”中学习“格物”和“正心”
一个年轻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这是齐家),去学习儿童心理学(这是格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发现自己容易焦虑(这是诚意),于是开始练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正心)。你看,她是从“齐家”这件事,反过来促进了“格、致、诚、正”的修行。
2、在“治国”中实践“修身”
一个项目组长(治国的缩影版),为了带领团队完成项目任务,他必须修身——克制自己的脾气、公平待人、做出表率。项目的压力,恰恰成了他修炼“诚意、正心”的最佳道场。
四、 终极真相:“修身”是根,而非起点
《大学》原文还有一句常被忽略的句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意,是“本”,不是“第一步”。
“本”是根本,像大树的根,根扎得越深,延伸到越远,枝叶就越茂盛;但根和枝叶是同时生长的,不是根先长完了,再长干和枝叶是吧?
所以八目是“活的循环”,是“本末终始”的,不是“有先有后”,“八格楼梯”的。其中真正的智慧是以“修身”为核心,随时随地,事事修炼。我们不要被文字的顺序所束缚,而是要领悟其精神——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无论是读书、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你都可以立刻开始实践这“八目”的智慧,让人生进入一个不断成长、良性循环的轨道。儒家“八目”,应是一套动态的“生态系统”:“修身”是深深扎下的主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四处延伸的须根,共同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养分;“齐家”是茁壮的主干;“治国平天下”是蓬勃的树冠,向世界播撒绿荫与果实。根、干、叶、花、果共同生长,四季循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