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透财报:读懂财报中的逻辑与陷阱》中,作者举了一个做财报的小案例。
小邹上年年末开了一个工厂,初始现金50万元,均为自有。本年年初用现金购进100万元机器,其中自有现金占30万元,贷款占70万元,机器使用寿命为5年。年内购进50万元原材料,支出工人工资30万元、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原材料全部消耗变成产成品,将其中80%以200万元售价卖出,年内收到150万元货款,全年利息费用为10万元,原材料价款及工资支出年内全部结清。所得税税率为20%,年底净利润分红50%。
首先,营业收入的质量需要关注。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营业收入有200万,但实际收到的货款只有150万,剩下的50万变成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质量就非常重要,比如历史上多少比例的应收帐款会变成坏账。甚至更进一步,这些应收账款背后的客户是哪几家?他们的应收账款变成坏账的概率有多大?这就变成了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从财务分析的视角来说,200万营业收入中到账的比例就很重要,剩余部分可能下一个财务年度到账,也可能永远不会到账。如果是后面的财务年度到账,就会体现在之后的现金流量表中,所有有些人会比较关注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跟营业收入的比值。这个比值放到量化模型中也许有一些作用,但从价值投资的视角则有些肤浅了,应该仔细的研究应收帐款的构成和历史。
其次,存货的价值需要自己估算。我在《衡量股票价值的尺度》中提到了资产的价值。在上述案例中,存货=(20万折旧+50万原材料+30万工资)*20%=20万。显然,这里的存货是以成本来计量的。要知道,80%的产成品卖出了200万。按这个逻辑,20%的产成品库存可以卖出50万。当然,也不能机械的确认为50万。但是,把存货的价值计为20万显然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次,工资的归属会影响公司的利润。在案例中,30万工人工资按80%计入当期成本,而10万管理人员工资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一个公司中,哪些人属于工人,哪些人属于管理人员并没有非常确定性的划分,给了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利润的空间。当然,从长期来看,所有的工资都会进入成本或费用,所以进行纵向的对比有利于更好的看清楚这个问题。此外,同行业的公司存在相似之处,进行横向对比可以更好的发现公司有么有在工资归属上做调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不同公司的生产方式存在不同之处,能发现这一点的话显然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