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届戛纳电影节,北京时间今天凌晨闭幕。
留下一群蒙圈的媒体人。
手上拿着份可以被列入“十大未解之谜”的获奖名单。
今年戛纳评审团,两个字形容——
任性。
请记住这些名字:
评审团主席乔治·米勒,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瓦莱莉·高利诺、演员克尔斯滕·邓斯特、麦斯·米科尔森、拉斯洛·奈迈施、唐纳德·萨瑟兰、歌手凡妮莎·帕拉迪丝、制片人卡塔约恩·沙哈比。
为什么说他们任性?
往年汇集各大媒体专业影评人的场刊评分,一直是预测大奖的重要指标。
结果今年获奖名单公布,所有影评人都妥妥吃了几个大巴掌。
场刊上,获得3分以上的片子(满分4分)一共5部——
《雪山之家》《帕特森》《毕业会考》《她》《托尼·厄德曼》
其中《托尼·厄德曼》拿下3.7分,刷新戛纳历史上场刊最高分记录。
但迷之任性的评审团,非要对着干。
完美跳过绝大部分高分片就算了。
还把“二等奖”评审团大奖颁给了倒数第二名——
泽维尔·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
这,就有点过分了。
《洛杉矶时报》国际版直言——
我参加了十一届戛纳电影节,我敢说这一届是评委判断最差的一届。
推特网友也使尽洪荒之力,向戛纳开炮——
一个手势概括完今年戛纳。
蒙圈……原来我一直在期待今年戛纳两部最“失败”的电影——
《托尼·厄德曼》和《她》
我不想活在一个多兰都能得奖的世界。
事已至此,我宁愿你们把奖颁给西恩·潘。
(潘叔执导的《最后的模样》,场刊得分垫底,只有0.2)
西恩·潘:
大部分人猜测——
大家之所以这么愤怒,大概是因为吃醋——
戛纳实在太宠泽维尔·多兰了。
外媒称他,戛纳宠儿。
其实何止宠儿,简直是嫡系,是亲儿子,是戛纳宝宝。
多兰今年才27岁,就已经在戛纳拿过五次奖。
(Sir27岁的时候,还在天天加班当苦命狗呢)
从丫19岁开始,导演的几乎每部电影。
都会在戛纳展映,且拿到奖。
到2015年,他直接成了戛纳电影节最年轻评委。
真是亲爸啊……
获奖的多兰和颁奖评委相认……不……拥抱
这层渊源不可否认。
他自己都说——
戛纳就像我家一样。
然而就算戛纳买账。
影评人不服啊。
多兰作品的场刊评分叫人失望
网友也不买账。
讲真,你赶紧从领奖台上麻溜儿退下@多兰
推特上还开始流传多兰得奖的阴谋论。
说“罪魁祸首”是本届评委之一,拉斯洛·奈迈施(《索尔之子》导演)。
因为去年他的《索尔之子》同样获得了评审团大奖。
而当时的评委之一,正是多兰——
我从评审团见面会就看出来了,奈迈施超爱多兰!
而且——
奈迈施说他注意到多兰的作品是用35mm胶片拍的,
跟他去年的《索尔之子》一样
所以这次,明显是好基友之间礼尚往来,惺惺相惜!
除了多兰,评审团主席乔治·米勒,也被喷成了筛子——
因为他淘汰了呼声最高的《托尼·厄德曼》。
有人透出小道消息——
已经有三个知情人士告诉我,米勒不喜欢《托尼》
《奖项观察》也说——
米勒只知道对《托尼》避而不谈,太挫了。
干脆直接承认你不喜欢咯
然后推特上开始兴起一股潮流——
每个人都准备把《疯狂的麦克斯4》的DVD给甩了
(乔治·米勒是《疯狂的麦克斯4》导演)
米勒被喷,也导致整个评审天团连坐——
还不如请一些作家、制片、批评家或者作曲家等等来当评委。
请一群演员来当电影节评委是几个意思?
不是没有道理。
本届评审团九人中,有五位演员。
而演员容易受制于导演和制片人。
所以,最后的评审结果,很可能变成了几位资历深厚的导演、制片的口味。
但不管怎样,戛纳落幕了。
尽管网友的怒火烧遍推特,任性的评审们依旧表示——
体验很好。
记者:请用三个词描述你当本届戛纳评委的体验。
乔治·米勒:机智、硬气、美妙。
你们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