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从天才指挥家皮埃尔翻开一本日记书缓缓拉开序幕。
那是他的童年启蒙老师马修的日记,一幕幕珍藏的美好开始悄然泛出记忆的深潭。
因为没有马修,就没有皮埃尔的今天。而马修则是个力量非凡的人,他用善意和音乐改变了一群问题少年的命运,自己也收获了梦想和感动。
2.
马修是个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他被派遣到“池塘之底”教养院代课,殊不知,那里有一群让很多人头疼无比的学生在等着他。
入学第一天,他亲眼目睹了同事马桑斯老师被学生恶作剧打伤了眼睛,而最让他吃惊的不是学生,而是这里的院长——哈善,对于犯错的学生就只有惩罚:关禁闭,劳动,甚至挨打。
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让马修不寒而栗,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导这群少年。
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
马修面对这群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少年,默默在台灯前写下了这句话。因为在他心底,对每一个孩子都寄与着一种慈悲的善意。他始终相信,孩子的心都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人天生就是坏蛋。
3.
上课第一天,全班都在起哄叫他秃子,马修没有生气,作为惩罚,他把打伤马桑斯的学生拉出来让他去照顾老师,而不是揭穿他;
皮埃尔在黑板上画他的画像,马修也没有发怒,反而夸他画的不错,让皮埃尔不知所措;
佩皮诺是个安静内向的孤儿,他的父母在二战中去世,但是他始终相信爸爸会在星期六来接自己回家,马修为了保护他,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照顾着;
他用善意,一点一点感化着这些“性本善”的孩子们,而不是和哈善院长那样只会一味惩戒。愤怒只会让人更加狂躁,失去理智,而善意,则可以让一头凶残的狼变成一只温顺的绵羊。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其实作为孩子,更需要的自然是来自他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我犯错了,跌倒了,我希望有人可以拉我起来,而不是再推我一把,那样只会让我在泥潭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4.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修听到学生在唱歌骂自己,他依然没有生气,反而很兴奋地告诉那个学生他唱的很棒。马修知道,合唱团的梦想就要开始了。
而在这场训练里,孩子们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他们变得规整温顺,不再做各种惹人头疼的事情。更令人惊喜的是,向来孤僻冷漠的皮埃尔,竟然是个音乐奇才。这让马修兴奋不已,同时再次证明了自己初心的正确性。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因为故事里始终有一个人扮演着保守的反势力,那就是哈善院长。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似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马修和哈善院长,刚好代表了两种势力,也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观念。
哈善院长习惯了对学生的惩戒,当然受不了整天搞什么合唱团的马修。他自认为有一套不错的标准,依仗着院长的身份和新观念针锋相对,诚然以失败告终。
其实不是偶然,不良少年蒙丹到处惹是生非,对老师极度不尊重,以至于哈善院长丢了两万法郎,第一个怀疑蒙丹。
无能的人发怒,只会用暴力来发泄,哈善对着蒙丹不停地扇耳光,他在践踏一个孩子自尊的同时,也为自己种下了苦果。
就在他兴致勃勃妄想得到勋章的时候,教养院被大火烧了个精光。没错,正是蒙丹干的,他让哈善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但是蒙丹,也成了整个影片的缺口。马修改变了一群孩子,独独没有改变他,也正是这样故事没有沦为单纯的鸡汤,留下了深思的余地。
5.
哈善亮出的最后一张底牌,是把马修开除赶出教养院,反势力似乎得逞,而故事的急转直下,也是最感人的部分到来了。
马修孤独地走出教养院,他对于学生的谨慎感到很失望。但这个时候,满天的纸飞机落了一地。
上面写满了对他的祝福和期望,他认出皮埃尔和佩皮诺等人的字迹,差点喜极而泣。因为他知道,这些懂得感恩和祝福的孩子,早就不是当初那些只会伤害别人的问题少年了。
他们就像一群在黑暗中重生的精灵,而灌溉和滋润他们的,正是马修善意的音符和那颗极具感化力的心。
马修可以放心地去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了,佩皮诺一直在周六等自己的爸爸,如今他等来了马修。这也算是故事的一个触点,算是对于马修善意的认可和尊重。
影片在马修和佩皮诺乘坐的公车的远行中缓缓结束,而带给我们的感动,还在心底静静流淌着。
这个世界本就很可爱,你有一颗怎样的眼睛,它就呈现怎样的风景。琐屑和破碎只是生活的假象,透过其中的模糊和虚幻,才能发现娇艳的玫瑰。
而马修,把这些玫瑰种子撒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并等来了骤然开放的那一天。芬芳无比,沁人心脾,直击人心。
-End
我是凉亦歌~最近又在后知后觉地追电影
(据说都是老影片~但我没看过这些优秀的剧,原谅我是个电影透明体……)
喜欢的话记得留下你的小心心哦~❤
么了个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