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自称是一个野生作家,除了写书,他还当主持人、唱民谣、画油画。
大冰的笔下,记录了许许多多他朋友的故事,以梦为马,浪迹天涯。
2017年第11周关键词:大冰申赋渔
用一小时时间速读,用一生时间精读,这是无悔在2017年阅读的第64~67本书。
乖,摸摸头 / 阿弥陀佛么么哒 / 好吗好的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三本书摆在一起,第一眼望去怎么都觉得像是佛学启蒙课本。
把大冰的书全读之后才发现,大冰作品的正确打开顺序是:
一席演讲"赶着音乐去放牧" → 他们最幸福 → 乖,摸摸头→ 阿弥陀佛么么哒→ 好吗好的→ 音乐纪录片"大冰的小屋"
先对着视频看大冰讲述他自己的和他朋友的一些故事,再去书里发现那些故事的扩展版本,最后在音乐纪录片里,见到书中那一个一个的名字也都是生活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活生生的人。
我第一本拿起来读的是《阿弥陀佛么么哒》,翻看的第一个故事就被感动哭了。
年轻的小越阳,在十几岁的青葱年纪不幸离世,走之前让父母一定要找到大冰。找了两年终于找着了,小越阳的遗愿是音乐,更大的遗愿是希望父母不要因为他的离世而绝望,留一个遗愿,他们就有理由活下去。
小越阳写了许多歌词,大冰找了许多他的朋友,把它们一一成曲。有书有音乐,小越阳不会被人忘记。
翻看《好吗好的》里写铁成的故事,差点儿又被笑死。
铁成长得很像一个兵马俑,在台上随便摆个pose,都是既形似又神似。铁成极其传奇,北京城里三教九流就没有不认识的,娱乐圈艺术圈大学学术圈黑暗料理圈圈圈通吃。
偶尔新结缘的朋友们初坐在一起,难免会枯竭了话题,这个时候最好的救场方式就是问一句:你,认识铁成不?
对方一拍大腿:你也认识他?我勒个去!
一个名字,分分拉近两拨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不论西南西北还是北上广,这种情况屡试不爽。
估计肯定有人说,纯粹就是胡扯蛋!但是,我信。
有一段时描写大冰陪着铁成吃接风宴,转战吃了四顿:
午夜时分,我坐在铁成的大摩托车后座上,孕妇一样捧着肚子,撑得死去活来。
我挠他脊梁:哥你慢点窜,虾仁快颠出来了……
铁成说,挺住,还有一顿接风消夜。
对这种极有画面感的描写完全没有抵抗力,每每想起都觉得超级好笑。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2016年的《中国新歌声》,杨山唱了一首《九月》,"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反反复复的吟唱。我家闺女爱死这首歌了,在她的强烈要求下,《九月》的mp3被拷到了她的火火兔有声读物机里,于是那段时间每天屋子里都飘荡着"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乖,摸摸头》里,有一篇故事就是讲"木头马尾"。女生木头是个极有天赋的设计师,男生毛毛是个爱带大金链子的汉子,他们共同开的店,就叫“木头马尾”。他们惊心动魄的相识相知则在《阿弥陀佛么么哒》里。看音乐纪录片"大冰的小屋",望着毛毛骑着自行车驮着木头,真心觉得,他们最幸福。
某天下班,塞着耳机听喜马拉雅里的李峙音乐节目,那天的主题就是《九月》。放了几首名字叫《九月》的歌,最后一首之后,就是歌词为"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的这首。在李峙的娓娓道来中知道了,歌词是海子的一首诗,海子后来自杀身亡,谱曲的叫张慧生,后来也自杀身亡。直到周云蓬,让《九月》重新回到世人的耳旁。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简单的十个字背后,还有那么多或悲伤或幸福的故事,感谢有意无意的阅读与聆听,有故事的人生,是幸福的。
小芸豆是另外一个大冰不只在一本书里提到的朋友。
这个女子真生猛!跟抢匪博击把人家脑袋踩在脚底下时顺手还接电话,大草原里近距离拍野生动物大海里近距离拍大鲨鱼。大冰说小芸豆要是把她的旅行历程结集出书将秒杀当前世面上一切旅游书,可小芸豆就是不写。《好吗好的》里大冰说他要在微博里集10万回复让小芸豆出书,集不到10万他就把自己一本书吃了,还直播。挺好奇到底集到了10万没?
还有成子、小S、老谢、老兵,等等,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是极为精彩的故事,就算只是速速的翻一下书,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大冰真是一个非常非常会讲故事的人。
他们最幸福
中信出版社
大冰在后记里面写:
曾经列过一个写作计划,按人名顺序一个接一个去罗列,都是浪荡江湖,和我人生轨迹曾交叉重叠的老友们。
《他们最幸福》是大冰的第一本,只写进了他列满了七八页纸中的区区10个老友。最后翻看的这本《他们最幸福》,也许是前面三本里的故事都太过绚烂,反而衬得这本书中的故事有些平平淡淡。
大冰在每本书里都会说,这世界上真的有人正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在我自己觉得,他在用他自己的和他朋友的看似玩世不恭的故事在一遍一遍的告诉世人,最重要的是抬起手迈开腿去做去行动。不亲身去经历,你眼中的美好统统都只会是只属于别人家的神话故事。
特别佩服大冰做的"百城百校畅聊会":聊聊书,聊聊生活的美学,聊聊理想和爱情,聊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以及达成的路径和可能性。
以梦为马,浪迹天涯。大冰用他的歌他的书他的动人故事,要去点燃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年轻的灵魂。
百万畅销书作者大冰,他与他朋友的故事,值得读上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