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耻日,绵阳城上空拉起了警报,勿忘国耻,才能知耻而后勇。
今天也是果娃子难以忘怀的一天,周末忘记了作文被梁老师请出教室补作业,希望他也知耻而后勇吧!
今天开启第二周,继续阅读《济南的冬天》,训练阅读,读出味中味,旨中旨,是学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方法。也是让语文课更有趣味,更有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学习写作的好捷径,朗读很棒的孩子,语文必不会差,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之谈。
现在初高中教学指向考试,都认为训练朗诵多此一举,刷题才是王道,素养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与应试是冤家对头,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现在的考试越来越灵活。
今天上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下午第7节和晚上第三节。 有时候非常奇怪,课精心设计,把课件改了又改 ,上的课并不满意,有时候自然生成,跟学生互动良好,又会发现这堂课酣畅淋漓,师生都幸福极了!
今天的这两节课就是这样! 下午小余来找我,是欲言又止的感觉,我们来到办公室外面交流,原来她是询问我在2班上课的感受,虽然上了一周,但她对这个B班已经颇多不适,上课纪律差,教室里总在窃窃私语,东张西望。
我有些吃惊,因为我觉得我和2班通过一个星期的磨合,已经渐入佳境,我以为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受她的影响,第2节上课就有点惴惴不安,把课件调出来,按照课件往下走,学生也好像丢了魂似的,天呐,难道真的如小余所说,帅不到一周吗?难道B班学生就不能打破厌学的魔咒吗?
睌上第三节课我不再被课件束缚,跟学生交谈,我抓住“妙”这个文眼,跟学生一起揣摩阅读,我们还一起回忆了去年冬天绵阳的雪,由绵阳的雪到济南的雪,大家深深地产生了共鸣。大家深情地诵读,罗才圆和刘思妤还自告奋勇到讲台上为大家诵读,他们大方自信,声情并茂的诵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我最近读了很多李镇西老师的书,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读出共鸣,读出疑问,引领学生思考,与学生交流碰撞的教学方式。觉得自己上课不由自主地好像有他的影子。当然,我并没有刻意去模仿他,我希望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时间过得真快,大家还沉浸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铃声响起了。
现在的教育总是奉行鸡蛋挑骨头的方式,以为对学生越挑剔,越严厉,效果越好,其实学生往往的是鼓励出来的呀!
充分备课,适度教学,调动老师的经历和学养,则老师的人生感悟和经历都是上课资源。语文课不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的碰撞吗?
而要产生心灵的碰撞,教师一定要是一个热爱读写,善于反思成长的人,教师任何时候失去了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麻烦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