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最近有人说是1046年——商朝灭亡。档案馆、祖庙和其他建筑全部坍塌。当洹水河泛滥时,废墟上盖了一层厚厚的细黄的淤泥。所有的东西都被埋没了三千年。
根据最近的统计,在小屯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的各种挖掘中,人们共找到大约十七万五千块甲骨,其中大约五千块有卜辞文字。一直放在我的写字台上的辞书《甲骨文编》收录了四千多个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字在1934年的辞书出版时已经被人们确认。此后又有一定数量的字被确认,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半数的字人们无法确切知道它们的含义。
拓片的制作方法——
人们在制作真正的拓片时,把一张薄薄的、湿润的中国纸放在要复制的东西上,仔细地把纸按到底,要使纸接触所有的凸面,然后拿一个圆垫蘸上墨水,在上面拍打或涂抹,使墨水分布均匀。要求手劲既轻又稳,不能使墨水流到凹面,以免把应该是白的地方变黑。当纸稍微干一些的时候,小心地把纸揭下来一拓片就做好了。这时候文字是白色的,周围的面是活灵活现的黑色,石头或甲骨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能显露出来。
不同字体的演变历程——
金文是汉字第一种标准字体小篆的源头。小篆在公元前200年被确定下来。当时秦始皇征服了黄河流域的一批小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有效地治理国家,他下令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统一文字。
秦国给三千个常用字规定了一种统一的形式。小篆字体优美,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以装饰为目的经常使用,如印章等。但是,日常使用起来,小篆显得很呆板,所有的笔画都一样宽,所有的字都一样大,局限性很强。因此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字体一隶书,它又成为另一种新字体楷书的起点。从汉末到现在楷书一直是中国的标准字体。我们在这章首页看到的“日”和“月”两个字就是用楷书字体写的,本书选的其他字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人们在汉朝开始用毛笔蘸墨书写。毛笔有其独一无二的柔性,只要稍微改变对纸的压力,就能使笔画变细或变粗。这就又引出两种更自由的字体:草书和行书。不管它们怎么龙飞凤舞,都离不开楷书,是楷书的速写形式。
直到1949年革命成功以后,新政府面临着教会几亿人读书写字的巨大任务时,才推行文字改革,这是自秦始皇以来的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简化了两千二百个汉字。有很多是过去几百年常用的简体字,但从未被官方认可;还有一些是新规定的。很多新的简化字引起学界强烈不满,出现了繁简字体并存的局面。简化字被迅速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