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汉字王国》讲述了中国文字的故事,更是将汉字与中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依旧是延续汉字中与“木”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字为“果”
这是个“果”字。“果”字的现代字形不是特别好理解——看起来它是由“田”和“木”组成。但如果看一看古老的字形就会一目了然。
甲骨文表现一棵树,树枝的顶端结着圆圆的果实,金文的上半部分看起来像是一个树冠,圆点表示果实。
人们发现延安剪纸表现一棵树的方法与此近似。
“果”字也有“结果”和“后果”的意思——与我们说的“某某事情的结果”的说法完全是相同的转义。为了把这个概念区分开来,人们把这个字的具体意思称作“水果”,一种馋人的形象,人们感到新鲜的果汁直涌到舌根。
第二个字为“采”
我们在甲骨文里“采”字中看到了相同的树。我们也看到了伸向果实的一只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原产中国的橘子、柑、杏、桃和猕猴桃,还有金橘、荔枝、柿子和出现在我们水果店里的很多其他水果。
很遗憾在金文中表示果实的部分已经消失,后来这个字定型的时候也没有恢复这部分。
对古代的采集者和早期的农民而言,种类繁多的水果构成极其重要的资源,即使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当中,水果也扮演重要的食品角色。
直到今日果脯在中国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甜食之一,特别是北京产的。亮、甜和有点筋道的北京果脯是一种典型的地方风味食品。
“采”字当中表示手的部分在抓什么并没有说,其实也没有必要——树上有很多值得利用的东西。
第三个字为“桑”
“桑”字经常被描写成一棵树上有很多只手的形象。这种解释容易被接受——谁都能看到树顶上有三只手。在中国没有一种树比桑树被人类的手触碰到更多。蚕昼夜要喂新的树叶。装满桑叶的篮子一个接一个的运回家里。养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求很多双手不停地劳作。
但是如果人们回过头来看甲骨文,对这个字所做的解释却不能令人信服。坐在树梢上的真的是手吗?难道不会是叶子吗?后世的部分学者强调这一点,这种解释至少同样有道理。桑叶是桑树上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桑”字中突出桑叶不是更自然吗?
汉字故事背后的造字过程是艰难的,但也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就像这个与“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