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 [dān],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shàn jiǎ] ,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chì]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提要:本段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论述了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规律。同时指出七情致病,传变无规律。
白话解: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脏的病气是从它所生之脏那里接受来的,传给它所克之脏,病气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疾病发展到将要死亡的时候,必先传行,传到克己之脏时,病人才死亡。这是五脏病气逆传的情况,所以才会死亡。
举例来说:肝脏接受从心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脾脏,留止于肾脏,最后传到肺脏而死亡;心脏接受从脾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肺脏,留止于肝脏,最后传到肾脏而死亡;脾脏接受从肺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肾脏,留止于心脏,最后传到肝脏而死亡;肺脏接受从肾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肝脏,留止于脾脏,最后传到心脏而死亡;肾脏接受从肝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心脏,留止于肺脏,最后传到脾脏而死亡。这些都属于病气逆行传变,所以会死亡。将一日一夜分为五个时间阶段,按照五行关系,把这五个时间阶段分别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五脏,这样就可以占验出死亡的时辰了。
黄帝说:五脏之间是相互通连的,五脏之气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次序。当五脏有病时,病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传变,如肺病传肝,肝病传脾之类。若五脏生病而不能给予及时治疗,那么长则三个月,或六个月,短则三天,或六天,病气传遍五脏,就会死亡,这就是邪气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传变。
所以说:能够从脉象中辨别胃气盛衰的,就可以知道疾病从哪一脏而来。例如,脉象中弦多胃少,是病在肝;钩多胃少,是病在心之类。能够辨别真脏脉的,就可以推测出各脏之病死亡的具体日期,如肝脏病至庚辛日死,脾脏病至甲乙日死之类。也就是说,知道各脏遇到所不胜的时日,便会死亡。邪气侵犯人体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气就会传变,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直至死亡。
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被称为百病之长。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首先使人毫毛竖起,皮肤汗孔闭塞,而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散去邪气;如果邪气侵入络脉及肌肉,会发生肌肉皮肤麻痹不仁,或者肿痛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用药汤洗浴、热熨、拔火罐、艾灸以及针刺等方法治疗,来散除肌表的邪气。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向内传,由于肺脏与皮毛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病气首先传到肺脏,成为肺痹,产生咳嗽气喘等症状。再不及时治疗,病气还会传变,由于肺在五行属金,而金能克木,肝脏在五行属木,所以从肺传到肝,而成为肝痹或肝厥,产生胁肋疼痛以及呕吐食物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按摩或者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还不予以治疗,病气同样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由属木的肝脏传给属土的脾脏,成为脾风,出现黄疸、腹中热、心烦、大小便色黄等症状,在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按摩、药物以及药汤热浴等方法治疗。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由属土的脾脏,传给属水的肾脏,成为疝瘕,出现少腹部郁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等症状,这个病又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也可以采用按摩或药物的方法治疗。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由属水的肾脏传入属火的心脏,成为筋脉牵引拘急的瘛病,在这个时候,可以用艾灸或药物疗法治疗。如果再不治疗,按一般规律推算,满十天就会死亡了。倘若病气由肾脏传到心脏,而心脏复又传到疾病开始时的肺脏,出现寒热,那么按一般规律推算,三天就将死亡了。以上就是疾病传变的一般次序。
然而骤然暴发的疾病,就不必拘泥于上述相传的次序去治疗,或者这类疾病的传变,也不按照上述的次序。例如忧、恐、悲、喜、怒等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疾病,就不是依次相传的,而是能够突然发病,发病后立即很严重。假如由于喜太过使心气涣散,心气不足,肾气便乘虚而加重克制它;怒太过使肝气横逆,木气有余,于是它会加剧对脾土的克制;悲伤太过使肺金加剧对肝木的克制;恐惧太过伤肾脏,脾土乘虚而加剧克制它;忧愁太过使肺气消耗,心气乘虚而加剧克制它。这就是五种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疾病,或以有余而克制所胜之脏,或以不足而受所不胜之脏的加重克制,病气都不以一般的规律传变。所以五脏有病,又各能兼及它脏,而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可见,所谓传,只是乘虚侵犯的另一种说法。
注:
1.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意思是将一昼夜分五时段,按五行配属五脏之后,就可以依五行生克推测五脏病气逆传至其所不胜而死的时间。
2.黄元御医书版本(原文最后一段):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悲则心气乘矣,忧则肝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卒,音猝)。
五脏各传其所胜,故治于其所传,然其卒发者,则不必治于其所传。以其卒发,未及内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者也。不以次入者,五情内伤,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也。传不以次,必缘伤深,故令人有大病矣。盖病本以次传也,因而喜伤心火。心火大虚,则肾气乘之矣;怒伤肝木,则肺气乘之矣;恐伤肾水,则脾气乘之矣;悲伤肺气,则心气乘之矣;忧伤脾土,则肝气乘之矣,此其相乘之道也。故五脏相乘,每脏有五病,五五二十五病(《难经》:一脉十变,义与此同)。及其传化,迁变无常,总皆传其所乘之谓也(旧本此篇误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