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近日重温这段论述,有所感悟。
曲径通幽 江风摄
唐代韩愈《师说》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说的“师”,应该是指老师,这是对“师”的一种解释。而我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师”,应该是广义的“师”,意思是指值得我向他学习(或借鉴)的人。如此说,我们身边的“师”就应该有许多。
我认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眼中的老师,是不会局限于学问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而是眼界更加开阔一些,对那些水平和自己相仿甚至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拜他为师,能者为师嘛。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拜师学艺的人首先要放下身段,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才能找到自己的老师。就像孔子那样,“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非常虚心好学的人,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连圣人都可以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普通人又有什么架子可摆呢。
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成语“老妪能解”,就是形容诗文明白易懂,连没文化的老年妇女也能理解。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以人为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例子吗?由此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老师就在你身边。
有人对“人皆可为师”的说法不以为然,比如说,刚出生的婴儿又怎么可以做老师呢?对此,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婴儿有个特点,就是吃饱了就睡,无忧无虑。还有,想哭就哭,想闹就闹,笑骂由人,不用看别人脸色。反观成年人,却有太多的思想负担,拿得起却放不下,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婴儿学习,调整平和心态吗?
其实,还有一种较为另类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说明。有一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国外求学,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他发现,当地实行无人售票,偶尔逃票也不被发觉。刚开始,他还有点内疚。于是,他为自己找了个借口来求得心理平衡:我是个穷学生,等我将来有出息,一定加倍回馈社会。几年后,他经过努力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在名校毕业。他本以为可以在当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想不到由于他有过逃票经历的记录,而不被当地用人单位录用。知耻近乎勇,他吸取教训,在回国创业期间,不断用“诚信”两字来警醒自己,以“诚”广招天下客,终于取得成功。其实,这个年轻人就是企业家本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个以己为镜结合以史为镜的例子。他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用过去的自己作为“反面教员”,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
近日,我偶然翻阅一则成语典故《对牛弹琴》,又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我是耳熟能详的,但对它的典故还是一知半解。原来典故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如此说,这个成语是有两重含义的:第一种是我熟知的含义,讥讽像牛一样的人不明事理。第二种含义,则是讥讽不看对象乱弹一通的琴师。好在这个琴师还算聪明,晓得以牛为镜,明白到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及时调整思路,才使牛最终成为自己的知音。看到这里,我忽然突发奇想,既然牛能让琴师明白事理,那么,牛是否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呢?不过,如果这样说,好像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总而言之,我认为:虚心者,人皆可为师;善学者,处处皆有师。未知各位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