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情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追求速度。比如明明领导觉得一篇文章我要用两天时间搜集资料、构思、完成。可是我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就是一天,而且从动笔开始到完成大概2小时就OK。一旦超出了这个时间期限,我就开始有点烦躁和焦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写文章的能力不行,或者是自己懂得的知识太少,又或者是自己是不是不喜欢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总之会找来一大堆理由,可就是不愿意把文章修改得精益求精。
想想这很有可能是小时候养成的坏习惯。我小时候语文成绩是不错的,还经常担任课代表,但是作文成绩总是忽高忽低,永远处于中等水平之上,再跟优秀擦个边。因为一般在学校里排名都是看综合成绩,所以只要总分比较高,那么单项稍弱一点儿也不影响大局。于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就是反正总分60分,我得48分就差不多了。所以,我写完作文之后,几乎都不再看第二遍,直接就交给老师。因为我知道自己能稳拿48分以上,也从来不想着能得更高的分,不想着去精炼语言,去琢磨精巧构思,去提升创意,也不去仔细研究范文,也就一直保持在那个水准。
工作了,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小聪明真的会毁了自己的。在工作中没有及格这个说法,要做就做好,根本不存在中间状态。你做不好,就被淘汰,没人跟你打分,说你做到60分就OK,做到80分也不错。你要经常面临的状态是,有一个小失误,就可能捅娄子。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情来讲。如果一个公司正准备举办新闻发布会,而你写的新闻稿件出现了一些表述不准确的词语,或者出现了错别字,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却可能严重影响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形象。你说,这种做法会被原谅吗?你以为领导会像老师一样,看过文章用红色记号笔帮你标出,还给你打个及格分吗?
可是习惯是如此可怕,正是之前爱耍小聪明的习惯养成了,越到后来越没有耐心去认真做事。记得大学期间,有个学期,课程排得非常满,导致最后有一门课,老师讲课进度太慢,给的复习时间太少,大家都开始拼命挤时间,准备考试。甚至有些人晚上不睡觉,直接看书到凌晨6点,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到了8点钟直接上考场。
我当时也特别着急,集中了两天时间看书。可是我已经习惯了速读,就是拿起书,喜欢从头到尾翻一遍,掌握每个章节的大概意思,满心以为这样做效率很高。没成想,那门课最后考了很多概念题,要求答案要精准描述。一时间,我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因为从我的脑子里使劲搜索信息,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记忆。果不其然,那门课的成绩出来,我勉强及格。
从那之后,我发现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真的挺害人的。我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个人讲起的观点,就是其实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听书、听别人分析,而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去看,去思考,去分析。因为那些讲给你听的人,就是这么学过来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速度,喜欢听一些大佬的音频,自以为就是在最短时间里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为这样是提高了效率。其实,这种做法往往是让你非常浅层次地了解了一些片段式的知识。因为他们讲的内容,已经是他们消化和帅选过的,你听来的内容是不连贯的,你想要完整的思考,必须自己去重新了解一遍。
那时我才发现,原以为自己追求速度就是提升了效率,恰恰相反,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学习和做事方法,是另一种浪费时间、降低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