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对词语和典故的分析和理解,体会诗歌的特点。
3.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关注和思考,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形成读诗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它的语言那么枯燥,它的构思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却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袁行霈《好诗不厌百日读》
品读一首诗,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如何读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古代诗歌二首。
二、共同探究《登幽州台歌》
1.朗读(自读、齐读、配乐读)
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想象并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歌,并通过画面的呈现进一步走入诗歌设置的意境中。
3.品析诗中的词语与典故。
分享学生读书备课成果:“怆”、“涕”、“天”、“独”,以及成对出现的词语。
“诗歌是灵魂的声音,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凝练且优美动人,所以,历来诗家都特别重视语言技巧。” ——黄君《诗词论说》
幽州台的故事。
“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 ——刘勰《文心雕龙》
4.探讨诗歌的写作背景,即何时、何地、何人。
分享学生读书备课成果:为两幅学生画作标注时间、地点。
孟子:“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岂止知其人,还要知其世。不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志趣、交游,还要了解和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还要了解阅读作者的全部作品和相关的史籍,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人和为文。
——王能宪 《中国最美古诗文》
分享学生读书备课成果:评书《陈子昂其人》(七年2班周千惠)
5.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或哲理。(用四字词语概括和表达)
怀才不遇、生之短促、孤独悲寂。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作为的豪气,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袁行霈《好诗不厌百日读》(有删改)
三、合作学习《登飞来峰》
按照导学案提示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并做成果展示。
四、拓展登高主题诗歌
1.登高诗歌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做赋的习惯,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上高楼或高台,人的视野开阔,心情也自然开阔。想法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刘勰《文心雕龙》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和登塔。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就是登高诗歌。
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唐诗百话》施蛰存
“景、人、事、情、理”是登高诗的基本要素。
站得高必然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能激发创作灵感。
2.登高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
• 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远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五、作业布置
按照这节课所学的读诗方法,自主学习《望岳》。
研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任选一首或几首,写赏析性短文。
六、板书设计
炼字 独 怆 涕 悠悠
天地 前后 来者 古人
千寻 最高层
古代诗歌二首 典故 幽州台 浮云 君子登高必赋
哲思 积极进取 乐观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