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emi
刚过去的五月,嘉儿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大半个月,我基本是全天候陪伴。刚到老家的第一周,嘉儿生活在一个几乎“零玩具”的环境里,我指的是没有模型汽车、没有会说唱的火火兔、没有拼图、没有乐高积木等等这些我们惯性定义为玩具的东西。
没有玩具并未阻碍嘉儿对外婆家的探索,这个新奇的、宽广的(上一次回家时他还比较懵懂,不如这次已然是个“高级玩家”)住所给他带来了奔跑、攀爬的大空间。他很快自己扶着楼梯从底楼一直到了四楼,又慢慢下来;不一会儿,他又换成四肢攀爬着重新上楼,像只小猴子。
下雨的小黄米
他在屋里四处游走,很快寻找到一袋放置在外面的小黄米,也许是过期了在等待扔掉,也许是用了忘了归位,小家伙才不管那么多,很快就向小黄米伸出了“爪子”,在大人还来不及反应时,已经提到客厅倒在一个心形糖果盒里,继而又将小黄米从糖果盒里倒在地上,看小米粒如下雨般在瓷砖地面上跳动。外婆说,“给你玩吧。”小家伙更加兴奋起来。
在小黄米飘飘洒洒一地之后,我们把小黄米再次扫在一起。我说,你看,这像个“小谷堆”一样,嘉儿竟然接了一句“听妈妈讲那***故事”。原来他想起了我们一起唱的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嘉儿下雨的兴奋劲唤起了我的玩心,我也由观察者进入了玩家角色。我抓了两把小黄米,站上沙发,然后从高处把小黄米落下来,嘉儿把手伸出来,“想象”自己的手在淋雨。然后他也抓了一把小黄米爬上沙发,站在那“下雨”。
“雨”落“芭蕉”
沙发上的一把蒲扇无意中被我们爬上爬下地弄得掉在了地上,于是掉落的“雨滴”也洒在了蒲扇上,没想到竟撞出了不一样的声响“沙沙沙”,一如大雨敲打在芭蕉叶上,嘉儿更加兴奋了,不停地将“雨”落在扇子上。洒落完了再扫在一处继续洒,玩了大半个小时。
给小黄米扇扇子
一会儿玩得热了起来,我拿起蒲扇给嘉儿一阵阵地大力扇风,地上散落的小黄米粒也随着我的节奏在地方翻滚着。嘉儿看见了,也来拿扇子要自己扇,无奈力气还不够扇不动,倒是在那看滚动的米粒儿入了迷。
侦探现场
第二天,外公外婆给嘉儿买了乌龟、龙虾、螃蟹等水生物。我们又把它们抓出来放到小黄米“铺就的路面”上,观察它们爬过后留下的痕迹。猜猜,图中这个“事发现场”是谁经过了。
“归”向鱼肚
玩了几天的小黄米终于因为掺杂了太多地上的杂质而显得脏兮兮,外婆说正好可以拿去附近的放生鱼池喂鱼。于是,嘉儿又多了一次喂鱼的体验。当然,真相是,这事到后来演变成每天2次的带着剩饭、面条、馒头去喂鱼,天天叨着“宝贝买东西给鱼吃。”
小黄米事件结束了,这个看似寻常的日用品给了嘉儿超乎预期的快乐。我也不禁反思,家庭中哪些东西更适合孩子的天性去玩耍呢?是我们千挑万选的玩具,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我知道一些学者和幼儿教育实践者都在探索,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大家分享这些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