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作者用一整本书作答,然而看到结尾,并没有一个明晰完备的答案等在那里。作者的目的也许并非要给出这样一个答案,作者的意图在于引领读者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看完这本书,至少那些不靠谱的答案是不会再进入视野了。
作者引经据典,详细梳理与澄清了国人对科学一词的认识与误解。科学孕育于西方文化,目的是由非功利转向功利。中国由日本翻译科学一词引进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待科学。我们中国人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科学,纯粹是出于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目的。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这些科学人该有的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发。强大的实用主义传统直到今天依然支配着中国科学的发展走向,基础科学、理论科学的投入每每受到“有什么用”这样的质疑。中国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就不能继续单纯功利主义的科学发展思路,按照作者的观点,应该引进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本土文化,使科学能够健康地在我们的文化中成长。
书中讲到科学和宗教有着怎样的关系?对基督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关系的无知和误解常常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科学。这本书正好解答了我的疑惑,现代科学其实是基督教文明和希腊文明相融合的产物。通过学术复兴,成功实现两者的融合,为后来现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于科技和科学的本质区别,作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回答了种种问题,揭示了科学及科学精神的本质。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仁爱精神发展起来的只是“科技”,而西方的自由、理性精神最终养育出了真正的“科学”,这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东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差异似乎就在这里。
现代性已经把我们的生活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大实验室。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结构都已经按照实验室科学所要求的配置和结构进行了改造。今天居家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电器都服务于高效率的生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阶层的流动、文化的融合、新文化的创造、知识的生产都按照类似实验室的方式进行。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像自然科学那样去做研究,去搞统计,去搜集数据,去定量分析。实验科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知识典范,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吧。
博物学在我的意识里,就是世间的万物,我从没仔细想过具体是什么。作者在书中很清晰的讲到生物学和地理学是博物学的分化学科,类似于物理学和政治学是从哲学里分化出去的,对应的是数理实验科学,前者工作是观察、记录和描述自然,后者则是运用实验手段拷问自然的秘密。
很喜欢吴教授在书中的一句话:“追求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追究事物的自己,这是理性的内在性原则,即从事物自身中为它的存在寻求根据。”吴教授带领我们认识了科学的本质,解答了很多复杂的问题,然而最重要的事是认识自己,这是我们时刻要思考的。
张潇 20173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