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打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势力,开始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历史上的每一次政变,都是以流血牺牲,抄家灭门,有人哭有人笑作为最终结局的。辛酉政变亦是如此,只不过其他政变,都有一个主导者,最后有一个最大利益获得者,其他的只是依附而已。
而辛酉政变则是一场政治交易下的宫廷政变,最后的最大利益者则是两个人,分别是慈禧和恭王。
咸丰帝临死前,指定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并且赞襄政务。皇帝幼小,不能亲政,所有的权利都在八大臣手中,没有恭王和慈禧什么事,一场政变,恭王成为议政王,慈禧垂帘听政,两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辛酉政变,八大臣被杀的被杀,充军的充军,就连景寿这种打酱油的都被连累。可谓是被一锅端,成为此次政变的最大牺牲者,自不必说。
02
恭王奕訢作为咸丰帝的亲弟弟,在咸丰帝死前,由于各种原因,被误会极深,只让他管一些外交事务,什么核心的政治权利基本都不愿让他参与。就连死前都不愿再见他一面,理所应当的顾命大臣更是没有他的份。
恭王整一个就是被边缘化的人物,他的地位也就是一个闲散王爷,因为与肃顺不对付,极有可能被打击。可想而知,八大顾命大臣当政,他的处境该是如何的艰难。
可是一场政变下来,恭亲王从边缘人物成为了朝野的核心人物,一代议政王,说是真真正正的一手遮天都不为过。所以说恭王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一点都不为过。
03
慈禧,咸丰帝死后,直到小殓之后,才被封为太后,手中没有一点权利,仅仅顶着一宫太后的头衔而已。并且上面还有一个正牌的母后皇太后,处处压自己一头。
咸丰帝死后,一切宫中事务都是慈安太后料理,后宫主子奴才也都视慈安为正经主子,有什么事也都报备慈安知道,向她请示。就连慈禧自己的儿子,也是随慈安住在太后宫中,一日三餐也随着太后。皇上到慈禧宫中,还要太后同意,想想一个亲娘见一见自己的儿子,都要经过别人的同意,这对权利欲极强的慈禧来说,该是多大的折磨,可真是想想都要肝疼的。
慈禧在后宫不怎么受待见,在前朝亦是。肃顺得了咸丰帝生前的话,要处处压制慈禧,处处抬举慈安太后。本来肃顺就看不起慈禧,现在成了顾命大臣,更是不可一世,对慈禧的一些要求更是当耳边风,随风而过。
一场政变下来,慈禧走上了垂帘之路,手握生杀大权,虽然还没达到独断专行的地步,但也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重要的是,在后宫与慈安太后并肩称两宫太后,不分高低贵贱,慈安又处处让着慈禧,使得慈禧的嫉妒心得到平衡。
在前朝,掌握着朝廷的最高权利,满足了慈禧的权利欲。
04
此次政变中,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动。
像曾国藩、李鸿章等一些封疆大吏,剿匪重臣,肃顺当政时就特别倚重他们。慈禧垂帘,恭王成为议政王后,对这些大臣更是比肃顺时更有过之无而不及,更为看重他们。
所以,像曾国藩这种大吏,在朝中的地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政变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影响,他们该剿匪还是剿匪。
八旗子弟之所以反对肃顺,拥立恭王。是因为肃顺执政时,看不起旗人,不重视八旗子弟,对汉人另眼看待,重用的也都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人臣子。
八旗子弟在辛酉政变中,处处为恭王吆喝,使尽手段打压肃顺,拥立恭王。
可是恭王成为议政王之后,对待旗人的态度与肃顺差不了多少,依然看重曾国藩等人,旗人子弟虽然有几个上来的,但是领到的也都是不痛不痒的职务,等于依然被冷待。
在这场政变中,八旗子弟得到的就是赔本赚吆喝了,地位没有得到提升,更谈不上什么利益获得者。
05
几方势力中,恭王从边缘人物成为炙手可热的议政王,重回政治核心。慈禧从一个后宫太后摇身一变,走向垂帘,成为手握生杀大权的当权执政人物。
所以,一场辛酉政变,唯有恭王和慈禧才是这场宫廷政变的最大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