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1915-2011),应用光学家。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等。中国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祖居苏州齐门,祖父在临顿路和齐门路交叉口开设规模不小的王大元米行。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中国光学之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英国留学。
1948年回国后先在上海耀华玻璃公司任研究室主任,随即赴解放区,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1952年调往长春筹备中科院仪器馆(后改组为长春光机所),出任馆长。
在王大珩的带领下,
王大珩,一家都是学霸,父亲王应伟是天文与气象学家,七兄妹最差上南开大学,王大珩更是不得了。
长子王大珩是光学专家;
次子王大琪是造纸专家,曾在轻工部造纸设计院任工程师;
长女王大玫是整形外科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颌面外科主任;
次女王大琬是妇产科医生,曾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
三女王大珍是微生物生态学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
四女王大瑛是一名化工专家,曾任北京通州化工厂工程师;
幼子王大瑜即是一名物理教师,也是一名音乐家,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
1932年,王大珩高考,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都录取了他,南开他考了第一,青岛大学考了前十,清华考了第十五名。最后,他选了清华。
这届清华物理系招了28名学生,物理系实行淘汰制度,到大学二年级时,物理系只剩下12人。此后坚持到毕业的只有九人了。加上1934年从上海大同大学转入物理系的于光远(郁钟正)一共是10名学生。
何泽慧九十寿诞王大珩贺诗: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
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毕生竞业呈高能,尤庆后继茂华林。
夕阳照晚红烂漫,赞我华夏居里魂。
王大珩与钱三强小学就在孔德学校同学过,大学又是同班,1938年又同船抵英留学,所以关系特别好。何泽慧去德国学军工弹道学,还是王大珩出的主意。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1938年10月到达目的地伦敦,进入伦敦大学;1940年获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前往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玻璃技术系,在玻璃学家特纳教授指导下学习玻璃炼制工艺;1942年,放弃博士学位,到英国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研究部担任物理研究人员,进入光学玻璃制造技术的研究领域。在昌司公司期间,获得两项英国专利。
1939年,王大珩等四位同学去德国柏林旅游,钱三强电报“见电速回”,他们不明所以,但也听话的乘上火车返回,后来才知这是开战前最后一班火车了。
1946年,王大珩在剑桥接待新婚的钱、何夫妇。
王大珩、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四位清华同学,都是1948年回国的。彭二月,王五月,钱、何六月。
还一再要求别人不要称自己为“中国光学之父”,他曾非常认真地说:“叫开拓者或奠基人,我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恩师叶企孙,又该怎么称呼呢?”
1952年,酬建长春光机所;1953年12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试制出第一埚光学玻璃,取得了零的突破;
1958年创办长春光机学院。
光学与“两弹一星”的关系,王大珩说,光学是“打边鼓”的,简而言之,便是“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做记录方面的工作,使它能够看得见”。
为“两弹一星”研制高速摄影机,1962年底接受任务,1964年6月高速相机通过鉴定。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紧张的倒计时后,随着一道强烈的闪光,一声惊雷如期劈开长空,罗布泊上空冉冉升起巨大的蘑菇云。安装在现场的高速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下了爆炸时产生的火球在不同时刻的照片。
王大珩成功了!接下来是导弹的拍摄。
1977年8月参加科教座谈会,1978年3月18日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还在扫厕所的王大珩被邓小平点名去参加会议。
上世纪80年代,高新技术领域迎来一波发展热潮,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战略计划,最典型的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的王大珩,在参加完国家科委牵头的中美合作研讨会后,意识到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对策,不然就会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距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
然而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举国体制松动,国家的主要精力要用来发展经济,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科技,不如先把经济搞上来,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就是了。
这就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说法“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而对于王大珩这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来说,这话根本不值一驳,毕竟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用百年屈辱史换来的教训。
经过深思熟虑,王大珩撰写了一份关于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书,然后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一起斟酌,报告中忧心忡忡地指出: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非常激烈,稍有懈怠,就会落后于人。现在不抓起来,以后恐怕就翻不了身了。”
王大珩心情急切,知道如果走正常流程,这个建议书要经过层层审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送达最高决策层。
王大珩想到了同样在科学部工作的张宏,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邓小平的女婿,从不走后门的王大珩走了他人生中唯一一个后门,请张宏把建议书尽快送到邓小平手里
1986年3月,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讨论,国家正式出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调拨10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根据出台的时间简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着力于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个高技术领域,实施30年来,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紧跟世界前沿。
随着2016年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提出,“863计划”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