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在创立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后的短短二十几年内,就培养出百余名院士(包括美国院士)级人物;仅一“小小的”物理系,就出了五十几名院士,这至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奇迹。这个人就是叶企孙。
一、发掘优秀学生
第一次知道叶企孙是在柴静的博客上,她博客上有一篇文章“而我却现在才知道你是谁”,文中的“你”说的是李政道、钱三强等人的老师并且还有“你”在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一些教学往事。
李政道、钱三强都是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可是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位被他们尊为恩师的人——叶企孙的名字。
1999年,新中国迎来建国50周年。9月国家召开规格最高的科学表彰大会,授于钱学森、王大珩、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23为身系国家安全的杰出科学家当中,有21位是叶企孙的学生,其他两位也曾受益于他。
这些大师级的科学家为众人熟知,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他们背后的这位老师,以及老师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种伯乐式教师的减少,被其发现的“千里马”势必也越来越少。
人才是要靠发掘的,古今中外特别是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大多是经由教师提携才脱颖而出的。优秀的学生一靠发现,二靠培养,叶企孙发掘人才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钱学森参加清华大学“二十三年度”(1934年)留美公费生考试的成绩并不好,数学不及格,其他科成绩也不理想,只有“航空工程”这门课程得了高分87分。当时清华大学负责招生选派留学生的是叶企孙教授,他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时任理学院院长、特种研究所主席,是清华少有的伯乐。
叶先生仅凭这个87分,破格录取了钱学森,从而为新中国造就了钱学森这个科技帅才。其实,钱学森是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只是那次留学考试没有考好,幸好有不拘一格的叶先生。
二、发掘优秀教师
叶企孙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还担任行政职务——清华物理系的系主任,他认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为此他千方百计延聘良师,毫无门户之见。1928-1937年间,他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
以上这些教师都在国际物理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当时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这为当时清华的大学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叶企孙爱才、惜才,具吴有训的夫人回忆,当时叶企孙把吴有训的工资定的比他自己(叶企孙当时为清华物理系主任)的工资都高。
可以看出叶企孙在延聘教授上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一流的教师,才使清华大学的物理系迅速崛起,为物理系的学生的学术训练和成长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人格
李政道等人之所以尊称叶企孙先生为恩师,不仅因为其在学术上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格感染力。
叶先生人格高尚,无私奉献,尊重教师热爱学生,关于他的高尚人格对学生影响的事例很多因此就不一一赘述,以清华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冯秉铨和他的通信为例来感受他宽广的心胸。
冯秉铨在毕业四十多年后写信给叶企孙,深情地说道:“四十多年来,我可能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
这一切源自恩师毕业时送给他的一句话“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可以看出叶企孙的胸怀和人格魅力,这一句话影响了冯秉铨一生,这就是人格和思想的巨大感染力和影响力。
教育就是影响人的事业,拥有一批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教师是教育取得成就的关键,同时也是大师成长的需要。每一位大师级人物的背后必定有一位影响其一生的恩师,而这位恩师必定是他的重要他人,不仅在学术上为其树立榜样,并且在思想及人格上影响他。大师的培养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入内心的影响力,是一种隐性教育。
四、创生环境
恩师的创生力指的是能够为大师的成长创造一个利于其才能发挥的环境,使大师能够自由而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叶企孙之所以能够用特殊的方式招到想要的学生,破格提拔一些青年教师,主要是得益于其学术独立的教育思想和当时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的制度。
叶企孙在清华大学任评议会的评议员时力推教授治校,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力和行政身份成就了许多人的事业。李政道大二时能够获得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名额,主要得益于叶企孙推荐。
叶企孙当时是西南联大理学院的院长,并且教授大二年级的的电磁学课,在他的课上李政道不听课,并且在阅读较深的电磁学书籍,叶企孙问他电磁学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因此他批准李政道不必再来上课,期终参加考试就可以了,他看到了李政道非凡的才华,才推荐他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但是,如果没有当时的“教授治校”在制度上的保证,李政道一个大二的学生是没有资格获得出国留学的名额的。但是如果没有获得名额,那恐怕也就没有日后第一个华人诺贝尔奖获的成就了。
仅初中毕业的华罗庚于1932年被熊庆来发现并聘为数学系助理,1933年在日本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叶企孙知道后,召开会议,破格提升华罗庚为讲师,让他讲微积分课。
有人认为这将有损清华声誉,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1936年,华罗庚被推荐出国深造,终成知名数学家。
叶企孙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树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而且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
同时他还在全国开“大学里办研究所”的先河,注重大学的研究,形成学术共同体。西南联大时期,他在清华大学设立的特种研究所。
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有五个部分:(1)金属研究所,吴有训为所长,研究各种合金结构及金属物理学;(2)无线电研究所,任之恭为所长,研究半导体理论、真空管制造技术、电路理论及应用技术;(3)农业研究所,汤佩松、戴芳兰、刘崇乐分别研究植物生理、植物病害、植物虫害;(4)航空研究所,庄前鼎为所长,该所在江西南昌有一个大型风洞,用于研究航空机件的动力学;(5)国情普查研究所,陈达为所长,研究中国的人口经济等各种问题。
可以看出叶企孙既有高深学术修养,又懂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敢于打破行政的束缚,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创造力的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种自由、民主、独立的学术氛围也正是大师成长所需要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浦家齐:《要用非常的办法造就非常的人才——叶企孙的教育实践给当代的启示》,载《群言》,2007(7)。
2.周勇:《叶企孙的永恒意义》,载《上海教育》,2012(10A)。
3. 田心:《感谢叶企孙先生》,载《湖南教育》,2011(11)。
4.叶铭汉:《纪念叶企孙先生》,载《物理》,2009(9)。
5. 刘克选:《叶企孙先生的教育业绩》,载《中国科技史资料》,1988(3)。
6. 虞昊:《叶企孙老师的典范永存》,载《物理》,1992(8)。
7. 李政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纪念叶企孙老师110周年诞辰》,载《物理》,2009(9)。
8. 任之恭:《怀念叶企孙老师》,载《物理》,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