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前339 —约前 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和浪漫主义诗风;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从思想内容来看,《离骚》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离骚》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同时,《离骚》也深刻揭露了混浊腐败的楚国社会。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的丑恶嘴脸。
《离骚》以激愤悲情告别浊世的决绝塑造了一个至美至善的屈原,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心中的完美。 你看,屈原戴着高高的帽子,手扶长长的佩剑,穿着荷叶做的上衣和荷叶缝缀的下装,浑身充满了扑鼻的香气飘然而来。他站在汨罗江边“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却“余心所善,九死不悔。”、“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他追求“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为常。“、“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的境界。后世文人虽知屈原苦,却“梦里寻他千百度。”从这个角度讲,是屈原塑造了中华万千文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