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王昌龄呢?源于王果果前段时间背的一首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读完之后,王果果突然问我:“妈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给我讲讲吧!”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性情耿直的王江宁
王昌龄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比起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却屡试不第的孟浩然和孟郊,他是一举及第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击即中,这个幸运对于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人来说,那是天大的幸福;为什么又说他不幸呢,由于王昌龄性情耿直、一心只想上报朝廷下安黎民,却没有考虑到官场的复杂性,所以仕途并不顺利,先是被贬后是被濠州刺史所杀,真是可惜了这位拥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大唐才子。
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
都说文人相轻,我却看到了这些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以文会友,好不潇洒。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斗转星移,岁月轮回。在千年之后,我们再读他的诗时,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慷慨豪迈,伟大的作品从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