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会
文|杨志鹏
“跟会”是乾县,礼泉,武功一带,人们把逢单双日子去“赶集”叫做跟会。从小到大跟过多少次会,自己已记不清了。
但是,有一次跟会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当时,我十三、四岁,妹妹才一岁多。母亲抱着妹妹领着我去跟会。我们去跟的会,是在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古会——乾县梁村冬至会。梁村冬至会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古会,也是春节前方圆附近规模最大的一场物资交流大会。会期10到15天。一般人们会在这个会上购买过年的东西。
过去,远到青海、甘肃、内蒙的骡马牛羊,再到山林中过来的木材等大宗物资都能见到。过年物资更是多种多样。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能和大人一起去跟会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因为,那时,农村财、物正处在短缺时期。一般大人们去跟会是不愿意带小孩子的,一来,怕小孩子经不起会上各种食物的诱惑,要这,要哪,乱花钱;二来担心会上人多人挤人乱,小孩子乱跑怕丢了。母亲那次之所以带我去跟会,因为,有一个任务要我完成,那就是和她轮换着抱小妹。我的家距离梁村不到十里地,当天,一大早,母亲抱着小妹领着我一起踏上了跟会的路途。当时,班车还没有通到乡镇,人们跟乡会,乡集基本就靠步行着去。走在路上,一路遇到的都是去跟会的人。有架子车上拉着猪娃的,有牵着奶山羊的,有拉着木头的,有背着笤帚的……人们一溜一溜的都是一个目的地——梁村冬至会。
路上,人们有说有笑,我们走了大约1个半小时,终于到了会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场面的古会。大会从梁村街道一直延伸到街外的几十亩麦地里。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摆摊的。人们根据货物种类,简单划分了区域。有牲畜区,有服装鞋帽布匹区,有木材区,有食品区,有肉菜区。还有,专门的熬茶区,在哪里,一群老人悠然的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茶,晒着太阳,一边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拉着家常。那场面是多么的惬意和满足。
当然,最热闹的,也是人最多的区域要数马戏杂技区了。那里也是我最最感兴趣,也最想去看的地方。在我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答应,买几样东西就带我去那里逛。母亲在服装布匹区,买了一节花布,又给妹妹买了一个红色的兔子耳朵帽子。付完钱,母亲把帽子交给我让我装好。而后,领着我们来到马戏区。
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又大又圆的用栅栏围起来的场子,那里就是马戏场。隔着围栏的缝隙,就能看到里边跑马的人正在策马奔腾,扬起的一流尘土,煞是壮观。这个场面一下子吸住了我的眼球,我急匆匆地跑向跑马场围栏。扒着围栏的缝隙,向里看。缝隙边已聚集了许多孩子,大家你争我抢的都想把头伸的更里点,看的更清楚点。我也不甘示弱,踮起脚往里挤,一下,二下终于挤到能看到的位置了。我看到了,一人同时站在两匹马背上在跑圈,那场面令人激动不已。一会儿,又过来了几匹马一个紧跟一个在跑圈。我从未见到过如此多的高头大马,过去,只是在生产队的饲养室见到过一匹黑马。今天,见到如此壮观的跑马场面,我怎能放过。看了大约20几分钟,母亲,一看时间不早了,喊我准备回家。我便依依不舍的挤出人群 ,跟着母亲,准备回家。在将要离开会场的时候,妹妹看到了一个卖泥塑花公鸡的,啊!啊!着要。母亲,花了一块五给妹妹买了一只,妹妹高兴的拿在手上。
天色不早了,我们一行踏上回家的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了家里。母亲放下妹妹整理从会上买回来的东西,她问我,给妹妹买的兔子耳朵帽子在哪里,我一摸口袋,那里还有帽子啊!不知什么时候把帽子给丢了,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没有了兔子耳朵帽子,妹妹过年就没有新帽子,我不免在自责自己不小心,不中用,弄丢了妹妹的帽子。正在我自责时,母亲发觉后,没有责备我,只是说:“帽子丢了不要紧,大不了,咱们再买一个。但是你今后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马虎大意,一定要认真细心。”
不想这句话竟深深地在我的内心烙上了烙印。从此,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谨记这句话,以至于这句话成了我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从上学到参加工作,我一直都牢记这句话。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购物不再只是像过去那样,去跟会,去赶集。手指一点,想买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乡村集市,庙会,传统古会,大集这些民族的,大众的货物贸易场所将永远不会退去,它的承载历史,传承传统的人文融合的功能是如今的任何购物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它的融合人情世故,沟通交流情感的功能是现今互联网购物永远也达不到的。它的朴实热闹的场景是现今任何购物场景所不及的。
为了留住传统,为了留住乡愁,为了留住我们的心,我还要去跟会。
作者简介:杨志鹏,乾县城关镇人,现供职于杨凌农科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