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之前,我就被推荐看这本书,就是说是梦想与现实的主题。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原来《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不仅仅只有梦想与现实。
(可能因为翻译的人不同,书本的内容有着些许的差距。)
1. 何为伟大?
作者认为: 我说的伟大并不是那种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战功赫赫的军人所能得到的,那些人的光环来自他们的职位,而非自身的本事;等到时过境迁,他们将会变得微不足道。(政客和军人的伟大在于为国为民一时得到安乐,而作者认为的伟大是艺术的永恒。)
2.我听说过,每个人一天之中要做两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样可以让心灵得到洗涤。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一个智者,一直以来,我严格遵循这句话: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我自己一直有苦行主义观念,克制肉体的欲望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保持让自己的身体每周经历一次痛苦的频率。(我觉得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体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模仿作者一下。)(⋈><)
3.良知
我认为良知是心灵的卫兵,它守护着各种社会赖以存续的规则。它是驻扎在每个人心里的警察,监督我们不要为非作歹。它是安插在自我意识最深处的间谍。人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太过害怕遭受别人的责难,所以亲自把敌人迎进了家门;于是间谍持续地监视着他,警惕地捍卫着其主人的利益,无情地摧毁任何刚露出端倪的、不服管束的欲望。良知迫使他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它是强韧的纽带,联结着个体和整体。而他在说服自己相信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之后,就难免会沦为良知这个监督者的奴隶。他将其供奉起来。到最后,就像宫廷弄臣因为肩膀上扛着皇帝的权杖而感到光宗耀祖那样,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觉得无比自豪。然后当遇到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张皇失措、哑口无言,因为身为社会成员,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种人他完全是无可奈何的。
说到良知,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基本上来自两个圣人。一是来自孔子的儒家思想。 儒尔淡雅的君子之风。一是来自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
4.灾难和痛苦
有人曾经说过灾难和痛苦能够使人性高尚,这句话不是正确的:使人做出那些伟大的事的常常是幸福满足,灾难和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只会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狭隘,报复心更甚从前。
5. “美”
美是一种美好、奇特的东西,艺术家唯有经由灵魂的悲惨折磨方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之后,他的存在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认识他的。如果想要认识它,这个人就必须反复经受艺术家所经历过的悲惨遭遇。
6.我不关心过去,现在才是我的永恒。
7.爱
我想她从来没爱过她的丈夫,我曾以为她爱,但那无非是女性对爱护和关怀的反应,绝大多数女人以为那就是爱。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男人都可以产生,就好像藤蔓,依附在任何树木上都能够生长。在世俗的人眼里,它是可取的,因为它会促使女孩嫁给想要她的男人,相信婚后能够日久生情。那种感情的成分很复杂,包括衣食无忧带来的满足,家财殷实激发的骄傲,受人爱慕引起的愉悦,以及之子于归造就的称心,只有徒慕虚荣的女人才会认为这样的感情也有高尚的价值。面对情欲的冲击,这种感情是毫无抵御之力的。
这段话看过之后,有着似懂非懂的感觉。对于情爱我也不敢过多的进行评价。因为我认为关于情爱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同的。这其中有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8. 爱一个人
一个人若是爱另外一个人,他一定要学会温柔,可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完全不懂也不会温柔的人。而且爱情是复杂的,它需要热情来支撑它,还需要一个人能够有软弱之处,能够关心爱护别人,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假如做不到无私也要学会伪装隐藏自己的想法。他还能让一个人失去信心,变得犹豫不决。
9.梦想
他总是被什么吸引着,刺激着,无休止的向着一个说不清的目标飞奔,假如有人或者什么事阻碍了他,我想他一定会毫无恋眷地将其从内心中除去,哪怕会遭受折磨,忍受痛苦,被伤的体无完肤也无所谓。
10.温柔乡
假如一个女人爱上了你,在你的灵魂也被她完全占有之前,她是不会觉得知足的。因为女人是弱势的,因此她们天生拥有强烈的统治欲望,一心一意想把你完全握在手上。女人小肚鸡肠,那些让她们理解不了的东西会引起她们的反感,物质的东西充斥着她们的大脑,因此会具有自觉的嫉妒精神和理想。男人的灵魂会遨游到最遥远的宇宙 而女人却偏要用家庭收支的薄账来桎梏它。
11.一个人会全然不在乎别人吗?
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会同其他人建立联系,想要只为自己、孤独寂寞的活下去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想法,终会有你生病、变得老迈龙钟的那一天,那时你终会爬着追寻你的同伴,你会羞愧于你也会有需要其他人的慰藉同情的那一天吗?你现在正在做着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它无法完成。围绕在你周围的人性终会驱使你跟身边的人建立联系。
12.作品会让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和思想暴露无遗。
13.他迫不及待的想让其他人理解他的感受,这是支撑他不停进行创作的唯一理由。
14.也许一个人要想体会生活当中的浪漫就一定得掌握一定程度的表演技巧,若想逃脱肉体的桎梏,一定得对自己的行为怀有一种既超然物外,而又沉浸其中的乐趣。
15.性本能与心中梦想
斯特里克兰德对性的需求很低。他将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还会对它心生厌恶。他的内心锲而不舍的是另外一件东西,他的意念十分坚定,有时他会被欲望抓到,引起他的一阵狂欢,但他对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是很恼火:这种本能会夺走他内心的平静高傲,我觉得他甚至会对与他狂欢的女人产生厌恶,甚至他会害怕。这时他的灵魂会飞到九天之上,等着他再把灵魂收回去,他既厌恶那个女人,又害怕她,或许如同一只在花丛中玩耍的蝴蝶,窥见到胜利蜕变出来的肮脏的蛹壳一般,我觉得艺术就是性本能的一种外在表达。一个长相甜美的女人、扑散着金黄色月光的那不勒斯海湾,抑或是提香的名画《基督下葬》,在人们心内心激起一点涟漪。或许斯特里克兰德对通过性行为发泄自己的情感感到厌恶(这再正常不过),因为他认为与通过艺术创作来获取自我满足相比,这是粗鄙的。
但是我认为在儒家思想教育的我们。对于性本能的渴求,是来自心底的厌恶。这或许就是中国艺术家可以集中创作,而不用担心性本能的时常挑衅的原因。
16.内心安宁的栖息之地
我觉得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可能会不适合他。机缘随意地将他们抛在某种环境当中,他们会一直神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对于出生的地方,他们似乎只是过客;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郁郁葱葱的小巷,跟小伙伴嬉戏打闹的人员稠密的街道,于他们而言只是你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亲戚朋友当中可能显得不合群,在他们唯一熟知的环境中也孑然一身。或许正是因为在家乡的这种陌生感迫使他们远离家乡,探寻一处可以永远居住的地方。也许在他们内心深处依旧掩藏着很多世代之前祖先的爱好和习惯,驱使着这些迷茫的人再次再次来到他们祖先在远古时期就离开的地方。有时一个人不经意地到达一个地方,会不由自主的将它当作栖息之地,是他梦寐以求想抵达的地方。因此他就在这个之前从未到达过的地方,同不相识的人居住在一起,反倒这里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他在这里最终得到了安宁。
17.个性
依我看,假如那人看清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仅仅过了半个小时就决定放弃一切,这才是最大的个性。狠心迈出第一步之后从不回头,这要求的是更多的个性。
18.成功?
我很困惑啊,阿伯拉罕到底有没有荒废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感到舒适的环境里,安分守己、淡泊宁静,这就是荒废自己吗?反过来说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外科医生,一年挣一万磅跟一个美丽的女人结婚,就等于成功吗?我觉得,这得完全看那人是怎么理解生活的,得看他觉得应该为社会尽到怎样的义务,对自己有怎样的定位。
19.要一个人陷入爱情就可能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漠不关心了?那会儿他便如同古代被禁锢在木船里摇桨的奴隶一样,身心都不在属于自己。
20.他如同一个朝圣者,一辈子都在奔波,一直仰慕这一块圣地。占据他内心的魔鬼
对他无半分同情之心。世界上一些人期望获得真理,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让他们彻底打破生活的基础,他们也丝毫不觉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