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好快,2016年只剩下一个尾巴,还有20天就到2017年了。
由于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些变故,以及个人观念、心态的转变,近期我一直在梳理和反思自己走过的职业生涯。
时至今日,我也是一个工作经验超过10年的资深职场人士了,并且已经专业从事了5年以上的新闻媒体工作。
这些工作经验,可是十年前那个初出校门、四处求职的我梦寐以求的。
可是,十年后,置身于一个互联网发展如日中天、唱衰纸媒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代,拥有这些资历的我更多感觉到的是尴尬、失落、迷茫、担忧……
回想2006年夏天刚刚迈出校门时,我曾误打误撞地进入过互联网行业,只身在上海的一个网游公司工作了大半年。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决定来到北京,转向媒体行业,寻求在报社、杂志社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后来就与互联网行业渐行渐远。
现在想来,影响和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的,除了个人的资质、努力、机遇外,还有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后者往往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关于纸媒的前景,互联网和纸媒两个阵营的意见领袖曾进行过多次论战和交锋。
今年初,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预言纸媒将死的言论曾引发热议。他说:“2015年有报告称,‘纸媒断崖式下跌’,我的判断是,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这里的纸媒主要是指纸质媒体的形态。”
对于他这番言论,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在自己的公众号做出激烈反驳。
他写到,王永治的这个判断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效果,“满嘴跑火车”中洋溢着无知者无畏的自大与自负,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和网媒利益立场。
曹林认为,纸媒确实面临危机,但并非没有未来。白纸黑字的报纸评论,是这个全媒体时代的公信担当,用印在纸上深思熟虑的判断去推动这个社会的点滴进步。
他特别指出,要考虑传统媒体的政治和社会属性,正如其他国家的媒体一样,媒体在中国也远远不只是一门生意,纯粹用市场和技术角度去判断,肯定会严重误判。
看到这些回应,再联想到《中青报》贵为中央机关报的背景,不难理解曹林的反驳为何这般底气十足、针锋相对——他有强硬的资本。
但是,论战上的优势没有挽救纸媒衰微的势头。10月份又传来《京华时报》即将停刊的消息,立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话题。
有媒体人士评论:近几年来,从《新闻晚报》到《东方早报》再到今日《京华时报》,中国报业在凛冬之下经历异常痛苦的结构性调整,迹近完成初级调整阶段。
“是公众放弃了纸媒,还是纸媒放弃了自己,这是一个问题。丧失创造优质内容的能力和热忱,丧失抵抗体制性威压的勇气和策略,丧失对纸媒未来的画像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在国内著名的知识性社区——知乎上,关于“传统媒体的命运”“传统媒体人如何转型新媒体”等问题也是热门话题。网友们的回答里不乏精辟的见解。
——在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局中,媒体人向新媒体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家大可不必感叹“新闻的消亡”,消亡的只是传统媒体形式,做内容的媒体人依然存在,而且会在新媒体中找到更好的传播渠道。
——纸媒的确式微,但不会死。国外也有媒介融合,不见报刊杂志绝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实在很大,大量在原来领域优秀的人都跳槽到新媒体,或许只是后者因为给了他们与实力相匹配的薪资、尊重和职业成就感。
——传统媒体有做内容的经验与能力,新媒体有便民的传播渠道与技术,两者的结合加速会让民众获取有效信息更加便利。所以变化的只是技术与渠道,新闻的内容始终是竞争的本质。
——传统媒体代表的优质内容在以前拥有了过大的渠道、平台权,这反而是一种闭塞,也导致其在互联网时代反应较慢、转型困难。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信息分发的权力与内容生产的权力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未来市场会让它们再次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 ……
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社会变革的步伐不会因个人的抗拒而停滞。
坚守阵地,或是转换战场,最好能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然而,对未来的选择权在你手中,也只有你能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