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痴迷《攻壳机动队》的那些年,留在脑海的都是美好的印象,但要是细说哪里美好,倒也说不出具体细节,也许是因为年纪小,感觉一切都是新鲜。
攻壳机动队最经典的动画版本莫过于怪咖导演押井守在1995年制作的《攻壳机动队》和2004年制作的《攻壳机动队2:无罪》,大二那年好友给我推荐这两部动画,因为嫌弃他下载的片源不是最高清的版本,就自己用电驴找到了最高清的片源(当时还没有4K,最高清的也只是蓝光版1080p),一大早上课的时候把笔记本开着下载,等中午下课买好饭菜回宿舍的时候,差不多就下载完了,然后就一边盯着屏幕,一边吃午饭。在电驴最后辉煌的那几年最下饭的菜莫过于这些经典的影片。
我是在看了《黑客帝国》后来才看到攻壳机动队的两部剧场版动画电影,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于《攻壳》,但尽管当年好评如潮的《黑》在世界观、价值观的设定和视听效果的突破上有独特之处,也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真实和虚幻等哲学命题有所思考,但是终究没有摆脱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的固有模式: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和救世主的绝对正面,同时拥有一个明确的大反派,拥有无限大的野心想要控制人类或是破坏社会,所有情节的起承转合都是围绕着救世主,没有他就没有新社会。咳咳咳,好像让我想起了谁。
谈到超级英雄类型的好莱坞大片,就不得不提漫威、索尼和福克斯,其推出的一系列超级英雄影片也早已成为打造影视IP的经典案例,推出一个拥有IP角色的电影,然后重点打造IP,先卖电影票,之后还能卖各种周边,财源滚滚一本万利。不光好莱坞,就连国内一众电影公司也深谙其道。可惜国内光学会了各种卖,但如何打造高质量IP还欠火候。
只是可惜的是影视公司很多,好的IP却不多,在绝大多数欧美之名的故事和角色都被深度挖掘之后,已然陷入了IP荒。就像我们今天大肆宣扬的内容创业,创业者很多,好内容却寥寥无几。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好莱坞早就开始在欧美以外地区派遣高管四处挖掘能打造成IP的题材或是原型,仅拿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无间行者》等举例,他们都是取材于中国本土的故事或者原型,然后从好莱坞式的价值观和文化视角出发,经电影工业流水线加工处理后,变成了一道具有国际普适性的快餐。原作《无间道》没有在奥斯卡上得到什么奖项,好莱坞翻拍的《无间行者》却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其中原由可见一斑。
《攻壳机动队》的故事脱胎于士郎正宗 1989 年创作的同名漫画,描述了一个人类得以用技术强化肉身的时代。原作构造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世界观,牵涉到多次新世界大战,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而导演押井守在制作1995年的《攻壳》剧场版时,更多的将焦点放在了这个时代的科技革新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这个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高度发达,人类不仅能使用“义体”对自己进行生化改造,增强生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将自己的大脑改造成“电子脑”,直接与互联网相连接。女主角草薙素子就是一个装载着电子脑的“义体人”,以特警的身份打击网络犯罪。
可以看出不管是典型的赛博格的世界观设定,还是故事中包含的人物关系,警匪元素等等都极为符合好莱坞打造超级英雄电影的要求。同时这个题材在世界范围内还拥有一批死忠粉,所以好莱坞选中这个题材拍摄真人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得知《攻壳》要拍真人版的时候,真的是翘首以盼,每一次有新预告片发布都要一探究竟,希望从这些两三分钟的片段中得到一些让人惊艳的信息。影片开头的场景在现今的技术手段下能否做的更具科技感,片中的配乐是否比95剧场版的傀儡谣更具气势?电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对于《攻壳》真人版还是充满了无数期待。
上个月95剧场版导演押井守面对IGN网站采访时提的问题: “您认为真人版《攻壳机动队》最需要从动画原作中吸收的是什么?”这样回答道 :“大概是世界观吧。这部电影需要探讨 2个问题:其一,人类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其二,人类的存在方式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种种猜测中,4月7日晚上在附近的影院观看了《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也有网友戏谑为:寡姐版(动画女主角草雉素子的扮演者)。看完全片第一反应跟大部分观众一样大失所望。
《攻壳》真人版继承了95剧场版的故事背景,以及部分主线剧情——一个名为“傀儡师”的黑客制造了多场暗杀,素子所属的公安九课负责调查这一案件。但里面的具体情节就让人大跌眼镜:加入了一个无比邪恶的大反派,把他设定为所有阴谋的幕后主使。女主素子则成了因叛逆和反对科技过度发展的年轻人被大反派控制的科技公司绑架并抹去记忆后,将大脑注入一具义体之中,成了大反派口中的公司的未来的重要产品;而原作中产生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黑客“傀儡师”则变成了科技公司实验用的一具人类牺牲品。同样在处理原作中对灵能否脱离肉体而存在、是你原本相信的“自我”会不会只是代码和数据创造出来的替代品?面对这些无穷无尽的自我反思和终极问题的思考上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像找到了原生家庭,找到了名字就找到了自我。这些设定将原作中涉及的诸多社会矛盾改编成了简单粗暴的正邪对立,彻底抛弃了原作中所有包含的隐晦而深刻的社会学与哲学思考。而真人版所抛弃的这些才真正是《攻壳机动队》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就像有些网友评论的:《攻壳机动队》变成了《空壳机动队》,徒有华丽的视觉效果和动作戏,毫无思想性可言。所有看过原作的人或许都会这么想,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但后来想想,真人版导演这么做也没错。好莱坞一开始就压根没考虑什么思想深度和哲学命题,也没有把这部电影当成什么经典艺术片来考虑。人家直接就是奔着这个赛博格和人物故事去的,人家还觉得原作的戏剧效果不够,故事不够完整,给你加戏,终于将《攻壳》做成了典型的超级英雄大片。
这种电影模式之所以成型,是经过好莱坞们经过各种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这么做票房高、名气高、边际收益高。如此三高,当然就得这么干。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看几部不烧脑的爆米花电影放松放松,愉悦下平日里压抑的心情,这是现代社会下很大的市场需求。既然有需求,好莱坞自然会百般努力的满足这个需求,说白了都是市场行为,不要把看艺术片的那套逻辑强加进来。就好比特殊服务行业经过多年服务客户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ISO标准,现在你提要求说你们这个ISO标准不合格,能不能不要这么无下限,能不能和客户有点感情交流,谈谈人生、谈谈理想,最好还能有点思想深度。其实这不是特服行业的错,而是你走错了门。同样的,你也不会要求你的男女朋友想特服一样对待你吧?
喜欢爆米花的就吃你的爆米花,喜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就去走马天涯,只要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怎么都好。
-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树懒很慢,你在这里看到的,是我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