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读书笔记(二十九)
2012年8月16日
4,对象与作品
作品是创作的想像底对象底具体的表现,作品不是对象。作者谈到两想像可以有同一的对象,不因作品不同而取消,不能将想像作品的想像限制到有作品的想像。有些日常生活中的想像是没有作品产生的。当然想像也不能限制到作家。
5,对象底类似特殊与类似具体
想像中的意像是类似特殊的,类似具体的,或类似个体的。想像底对象也有相似的情形,非创作的想像的对象不止于类似而已,是特殊的,具体的,个体的。创作的想像则是类似的,有些对象无像可想,不能直接想像。
四 思想底相联
A:所谓思想底相联
1,非历史非逻辑的相联
思想的相联有两种:①思议的相联,②是想像底相联。
想像的相联是指所想像的意像附有连带而来的意象,而二者及其关系不表示记忆。
思议的内容与对象都是普通的,没有历史问题,但有逻辑问题,所以逻辑的关联并不在本条所列思议底相联之内。
2,由一到
“由一到”底相联是根据经验或历史,不是记忆,不是逻辑上的关联,可由当前的呈现联想,也可由思想中的意念或意像相联。
2022年8月17日
3,内容中由一到
思想的相联①有时间上的“由一到”,②意念或意象上的相联。
思想底相联,不是抄写历史,所以也就不是逻辑底关联。思想的主要部分是联想联思,这是一个错综杂呈的图案,都是尝试。
4,话的思想
有几方面理由:①思想的相联,不受经验或历史的影响,不是死的历史的延长,是活的活动,②思想的相联不是逻辑,在思想历程中,思想结构是活的图案。
思想是活的,一方面是不抄写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抄写逻辑的情形。
B:联想联思底原则
1,相似
联想联思的原则最重要的是“相似”。
相似不是各方面的相同,只是一方面或数方面的相同(性质、关系、数量、比率等)。
2,时空上的相接
举例“今年此时想到去年同时的龙头村搬家”说明有时空上的连接的情形,也是联想联思的原则之一。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没有相似处,没有时空上的接连,不至于联想,所以说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联想时所联想到的必满足以上标准中之一,但满足标准之一却不必联想得到。
4,直接地说只是联想原则
本节要表明时空上的接连和相似是联想原则。
联思大部分是根据联想而来(联思根于联想),所以说联思底根据是意义上的,可以是而不必是意像上的。思议的图案间接地受习惯训练经验底影响。
C:联想联思底符号化
1,联想联思底习惯化
符号化也就是习惯化,作者举例听古琴时的联想予以说明,
2,关于符号底几点
联想联思底符号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符号是有意义的,②符号难免有武断成分,③联想联思的符号化,不一定都能找出原因。
3,符号化底原因
符号化的习惯成分,不一定都容易表示。思想者有他个人底习惯。有时原因虽找出但习惯已成。
4,文学欣赏非联想的符号化
欣赏文学,有意念、意像问题。意念与意像之间的相联,有习惯,有风俗,有环境,有历史背景。最难得者是符号化的意像底意义。意像联想中的符号成分,有某习惯风俗,某环境……,普通所谓想像富丰,一部分意像就是联想快,而符号的成分多。
D:联想或联思力
1,联想联思底力量
联想联思的力量的大小,一部分是经验底丰富与否底问题。
经验丰富与否,不是生活历程中项目多少的问题。
经验丰富,不仅历程中的项目要多,而且项目的影响要大。
收容多而应付底能力大,经验才丰富。
2,经验底深浅
联思联想的力量也靠经验底深浅,深浅也是影响问题的一部分。
3,经验者底灵敏
联想联思有灵敏问题。
联想联思灵敏的人的经验,大致说来是丰富,但不一定深刻。
联想联思的灵敏是灵敏的结果而言,从官能上的灵敏,有收容与应付上的灵敏,经验才丰富才深刻,联想联思才灵敏,能力才大才精。
4,联想联思底训练
联想联思底力量有多(范围广,方面多),有效(来得快),锐(尖锐)。
联想联思的训练问题,要看经验者自己能否观察自己的特别点。
E:联想联思底重要
1,不受逻辑与历史底限制
联想联思根据经验,但不抄写经验,遵守逻辑但不就是逻辑。
2,在艺术上的重要
艺术创作依据意像去创作实物,联想很重要。
艺术总有发于中的想像(既发生)与形于外的(要求势不能免)表现。
3,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联想很重要,比如修改现实。
一方面是对于现实不满,表示除接受实在情形之外,在思想上不狃于经验。另一方面,修改现实要创作的意像或意念。
2022年8月19日
五 思议
A:思议历程底关系与意念底关联
1,思议的动与静
思议中的动与静,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表示:A—B—C,A→B→C。
虽然与想像中的差别不大,但想像是图案或结构,而思议是历程。
2,关系者
思议历程中的A、B、C……是关系者,是普通的,抽象的,是意念或概念。思议中的关联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寄托于意像的,一种是寄托于符号的。
思议中的关联者,要借意像及意像底关系,但仍是意念,关联是意念的关联。(从—到)
若从“→”而言,思议与想像同为时间上的先后,是关系,不是关联。
3,“—”“→”
“—”分两种:一是联思(上节已论),二是意念或概念在意义上的关联。在思议活动中,无论哪一种“—”都有“→”夹杂其中。
作者举例康德、卢梭等予以说明。
4,“→”
“→”在思议活动中只是表示两次思议活动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思议中意念的关联。
思议中的关联者与其关联,是普通的,抽象的,在结构上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问题。
想像中的时间是类似具体类似特殊的时间。
思议中的时间,是意念或概念,是时间的所谓,不是类似具体类似特殊的。
思议底先后与思议中的先后不至于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