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初一孩子的妈妈,经常会有种莫名的焦虑,觉得自己应该在孩子的学习上为她做点啥。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首先她就不大愿意听自己的了,小时候对妈妈的崇拜感早就没了,现在是打折价心底里觉得妈妈在学习上没我懂了。
她的想法也许是对的,我确实在学习内容上帮不了她,可是生活阅历上,人生规划上,她小小年纪是没法给我们活了几十年的人比的。
就在我想什么,手机好像知道似的,最近几天老是给我推一个台湾老师痛批语文课纲的视频,我觉得对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上有很大的启发,现在是家校合作,作为家长我觉得自己可以多做一点,希望孩子以后少走弯路,这点没有错。
以下为台湾教师的发言:
1、所谓课程多元,有可能什么都学不好。
学校开了很多课纲需要我们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所谓的多元化课程、弹性课程、微课程等等。学生要应付这些课程,他们要做好多报告,而且课程在期末都要做好多成果发表。所以老师们很厉害,一定会把他们训练的到上台发表的时候,人人上台一条龙,可是事实上他们对他们所学的东西永远是一知半解,因为他们学的东西永远只能蜻蜓点水。因为一个星期只有两个钟的课,有那一个主题可以深入呢?可是大学还是要考。
2、古文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智慧精华
其实最教国文老师痛心的是,这个课纲他可以说不让我们教品德教育,他不让我们教人格的建立,他不让我们教所谓的生命觉醒。108课纲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完全砍掉。它只每个截取一些片段集合成一课,那这个四书一拿掉,国文课失去了最有系统的一个生命教材,这个生命教材是让我们可以来学习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民族品德。文言文它不但具有提升语文能力的作用,它其实是包含着高度的生命哲学。
我们现在生活上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可是文言文对提升白话语文的表达水准,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功能。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它可以经过中小学一种累积的教育,就可以让年轻人轻易就读懂两三千年前古人的作品。年轻人可以完全没有阻碍的大量吸收老祖宗所留下来的智慧精华。
3、古文中有特殊意义的范文不能断
除了四书,在108课纲当中,所删掉的经典古文,我举个例子让各位了解,例如他们删掉了顾炎武的廉耻,因为学生就不必再知道为什么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他们不再能够清楚的理解为什么“耻”是清清白白的辨别。
此外,还删掉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我认为这是一篇处理个人生命挫折最重要的范文。他们删掉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么学生从此可能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那是一个神话,他们失去认识一个能够建立生命高度,学习打我关怀的典范。
他们删掉了荀子的《劝学》,而那一篇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步骤。他们失掉了引导,他拿掉了连横的《台湾通史序》,为什么?因为学生从此就知道台湾人的祖先多么珍惜、多么重视民族精神,多么爱好文化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