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电影《中国机长》。里面飞机出事的场面极其震撼,我没想到只是一次撞击,就让飞机上所有人员处于死亡生死线。幸好三名机长沉着冷静,最终化解了危机。
这种事情属于意外中的意外,事实上,飞机真正由于这样的意外而坠毁的情况极少,飞机失事多半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异类》中列举了非常详尽的案例,包括了几次失事飞机中黑匣子记录的语音通话,分析发现,飞机失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不是机长及工作人员操作上的不熟练,而是出在了团队协作上,更准确的说,问题发生在语言文化上。
其中一个例子说的是韩国大韩航空。大韩航空在1988至1998年间,飞机失事率比美国的联合航空公司高出了17倍,每两年就有一架飞机失事。事后经过分析,韩语交流是罪魁祸首。
韩语根据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关系亲疏,起码有6种称呼方式:正式称呼,非正式称呼,直接称呼,熟人称呼,亲密称呼和普通称呼。副机长称呼机长的时候,绝不敢用熟人称呼或亲密称呼。任何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都会非常注意互相之间的称呼,这是韩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韩语是以聆听者为导向的沟通方式。以下是文中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这段对话发生在雇员(金先生)和一位部门经理之间。
经理:真冷,还有点饿呢。(意思:你为什么不去买点东西来吃。)
金先生:来瓶烈酒怎么样?(意思:我会给你买瓶酒。)
经理:行啊。但是别麻烦。(意思:如果你再说一次我就接受邀请。)
金先生:你一定是饿了。我们出去看看怎么样?(意思:我坚持要请你。)
经理:我去不去呢?(意思:我接受。)
这段对话中有很多微妙之处,双方都需要细心揣摩对方的含义和需求。在现实中,这种互相揣摩是必需的,因为这是礼貌:对对方言谈中的含义视而不见或反应不灵敏都是失礼的。
但是,这种对话方式,只有在聆听者有条件的情况下才是适宜的。也就是说双方得有足够时间相互揣摩。这种方式绝不应该在暴风雨的夜晚,精疲力竭的机长准备把飞机降落在一个下滑角指示灯有故障的机场之时使用。
语言学家尤特·费舍尔和朱迪思·奥瑞森努在一次情景实验中,向机长和副机长们提供以下场景,要求他们做出相应回应:
你注意到气象雷达显示前方25英里处有强降雨。此时,(负责驾驶的飞行员)正在以0.73马赫的速度飞行,而你们刚刚还遭遇了一场中等程度的气旋湍流。你想确保你们的飞机不进入这一降雨区。
问题:你将以何种方式对那位飞行员表达此事。
费舍尔和奥瑞森努认为起码有6种方式说服飞行员改换飞行程序,躲过降雨区。这6种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缓和性:
1.命令:“右转30度。”这是对某事特别关切的最直接最清晰的表达。缓和性为零。
2.机组人员责任性陈述:“我认为我们需要向右调整航向。”注意这里使用了‘我们’,要求的精确度大为降低,语气稍微缓和。
3.机组人员建议:“让我们躲过坏天气。”这是不明确陈述,意思是“我们一起面对”。
4.询问:“你准备往哪边调整航向?”这种句式比机组人员建议更弱化,因为说话者表明飞机不在自己掌控之下。
5.偏好:“我觉得我们向左或向右偏转比较好。”
6.暗示:“前方25英里处天气可能不太好。”这种语气是所有语气中最缓和的。
费舍尔和奥瑞森努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机长在该情景下会以下达命令的方式提出要求:“右转30度。”他们是在对下属说话,所以可以直言不讳;而副机长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他们在和“老板”说话,所以他们绝大多数选择用最缓和的语气表达,他们采用了“暗示”。
在韩国,潜规则是副机长要服侍机长,给机长送礼,买礼品,是下属,因此对话总是使用最弱的语气,也就是“暗示”的语气。遇到紧急情况,机长捉急地操控着飞机,思考着很多方案,这种时刻用暗示的方法,机长不可能理解暗示的具体含义,从而导致了坠毁。
当然,现在大韩航空解决了问题。那就是飞机上的一切交流都必须用英语,即便你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英语也必须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