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下的小市民生活
——话剧《风雨秦淮》观后笔记
文/余国煌
话剧《风雨秦淮》是南京话剧团的新作,由李晓宁编剧,李建平执导的作品,整部剧前后打磨了四年,并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该剧以秦淮河畔的一家饭馆福兴园为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27——1946年的故事,表现了情人之间、父女之间、兄妹之间、朋友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对秦淮河畔不同年代回忆的呈现。整体而言,有南京版《茶馆》的即视感。
剧名既然是《风雨秦淮》,自然讲述的是风雨动荡时期,即民国时期的秦淮河畔,全剧共截取了六个时间点,1927年、1931年、1935年、1937年、1946年、1949年,每个时间点的南京城都动荡不安。正如编剧自己阐述的“力图通过一个小视角,为人们展开一个认知民国的大视野;通过一个小角落,折射一个色彩斑斓、缤纷繁杂的大社会;通过一群小人物,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不屈不饶、奋进向上的大精神;通过一个小故事,反映出一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从这方面来说,制作团队是下足了工夫,很多细节都能够体现。
回到故事,全剧是以战争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1927年至1949年的秦淮确实是风雨动荡,从北洋军阀、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汪伪政府到解放战争,这短短的22年,南京可以说是无时无刻都承受着硝烟和战火。贯穿着全剧的是主人公三人爱情的主线,福兴园掌柜黄明善原本打算让养子赵有余与女儿黄静娴结合,以便于福兴园这份产业的传承。赵有余对黄静娴也心生情愫,可惜黄静娴却爱上了参加北伐军的表哥许少武,他爱她,她爱他,一场爱情的三角关系由此贯穿了全剧。当然编剧选饭馆作为场景自然高明,饭馆、茶馆这类的公共场所,一方面而言,信息流通最为便利,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也最受社会时局变化的影响最大,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都会直接影响到这类场所的经营。在这种公共场所,三教九流都有,出没在福兴园的有社会权贵如洪门的七太,有高级知识分子,如报社的主编许允达,有没落的贵族,如靠变卖家产过活的陆少,有爱好和平的日本客人山井先生,有地痞无赖,如后来的汉奸胡阿喜。因此把镜头放在一个饭店,以福兴园为视角自然可以洞见那个时代的人生百态。
民国是非常丰富有趣的时期,如果说《蒋公的面子》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生存、思想状态,那么《风雨秦淮》则是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况。福兴园的老掌柜黄明善是传统的中国生意人,继承祖业开饭店,勤勤恳恳,谁都不敢得罪,即便知道胡阿喜在做坏事,也习惯性的伸出援手作担保。饰演黄明善的马小宁也确实是老演员,把老掌柜的形象诠释得生动,全身都是戏,比如弟弟黄明良抽大烟欠人80块大洋,被地痞找上门时,黄明善的反应演的非常真实贴切,坐在凳子上一个人叹气,甚至暗暗啜泣,何副官一过来马上又调整好状态接待。少掌柜赵有余是传统的青年,一心想着得到陆少的宫廷菜谱,振兴福兴园,本本分分的,对黄静娴也一心一意,暖男加备胎。相比下黄静娴是新女性的代表,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爱上表哥,即便表哥许少武要去德国留学,要去参加战争也不管不顾,甚至在表哥抗战“死了”之后,去基督教堂成当一名修女。这种不管不顾的形象一方面令人敬佩,但另一方面也显得自私,看的过程中多少有些不舒服。当然,更让人不舒服的还在后面,许少武以自身残废,而以“为你好”的心态装死,一心想要离开,甚至在黄静娴和赵有余面前爆发式的宣扬,彰显自己放弃的痛苦和伟大。这种价值观,我确实接受不了。爱便是爱,不爱便是不爱,如果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那么在爱情中做任何决定都应该两个人一起,并非是一个人意淫着帮另一个人下决定,除非不爱了。而那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情感上绑架别人的人,何尝又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正如戏台上赵有余表达的,不管是哪个朝代,也不论是谁当政,老百姓的生活都是菜米油盐与爱恨情仇,他们都渴望着国泰民安,渴望着和平与富强。从小市民的生活中透视社会的大变革,是有难度的,也需要很大的功力,从这方面来说,编剧和导演都用足了力气。
整部戏来说,演员整体年轻,但演技非常扎实,特别是在友好会馆隔壁有杂音的情况下,稳定地演完,可见演员的心理素质。此外该剧灯光、舞美和服饰都非常棒,显然也是花了心思的,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时装秀。此外,南京美食在舞台上的呈现也是此戏的亮点之一。当然,也有些值得再斟酌的地方:
一、剧情有些拖沓,特别是后半部分。之前提到过该剧的灯光设计、舞美做的很棒,像电影《和莎莫的500天》里一样色调明显。温情、欢快的地方,用暖色调的灯光,悲伤、苦难时以蓝色为主色,采用冷色灯光,显得压抑。后半部分一直是悲伤压抑的气氛,作为观众看久了确实会觉得压抑、心生不耐。剧情方面到了1949年戛然而止,非常巧妙,但是之前的戏附线部分太多,到最后几场就显得拖沓了。
二、该戏主要以美食、服饰来怀念民国时的老南京,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既然是《风雨秦淮》,要表现秦淮地方特色,那可不仅仅只有美食,私下觉得里面群众吃饭的戏也可以多样一些,更多地展现秦淮河畔的特色,比如加上秦淮河畔的戏曲文化,比如小曲小调之类的。在内景布置方面,南方特色不明显,反而是有些许于北方茶馆的味道,再加上演员们全场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觉得这南京的味儿不够地道。如果安排一两个年龄大的角色,比如七太和老掌柜来几句南京腔,或许会更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