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苏珊·福沃德博士 克雷格·巴克 | 微信读书
“认识她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她酗酒。在我发现这件事之后,她便索性不再掩饰了。唯一能让她不再喝的办法是我说要离开她。但是过不了多久她就故态复萌,于是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在成长过程中,他早已对否认和掩饰见怪不怪了,所以很容易便走进了一段存在相同问题的成人关系。不一样的是,虽然童年时没能拯救自己的父母,但这一次他却相信自己可以在同样的问题上拯救妻子。和几乎所有酗酒者的成年子女一样,他也曾发誓:永远不允许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第二个酗酒者。但是,根深蒂固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远比任何誓言更为强大。
许多酗酒者的子女磨炼出了极高的容忍度,能够接受常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关爱儿女的父母会如何行事,只能想当然地认定如果想要与父母共度美好时光,就必须要忍受那些糟糕的日子。他们在爱与虐待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理联系,并且渐渐相信没有虐待就不会得到爱。他们混淆了爱和虐待之间的界限。
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酗酒父母留给他们成年子女的是愤怒、沮丧、郁郁寡欢、敏感多疑、破裂的关系以及过度的责任感,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应对的办法——酗酒。
大部分酗酒者的成年子女对亲密关系心怀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关系教会他们:他们爱的人也会伤害他们,而且非常难以捉摸。
对许多酗酒者的成年子女来说,因内心极度矛盾而变得感情凉薄的人往往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便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同时又不必面对内心对真正的亲密关系的恐惧。
酗酒者父母发出的信号以及制定的规则变换得太频繁、太出人意料,常常令孩子应接不暇。父母把批评当作一种控制手段,不论孩子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展开批评的细节。孩子成了父母受挫失意时的出气筒,是父母所有罪过的替罪羊。
有些孩子会通过自我伤害或是违法行为来塑造他们负面的自我形象,而另一些人则不自觉地用情感甚至身体上的各种症状来惩罚自己。
还有些孩子则被迫承担起家庭英雄的角色——“黄金孩子”。这种孩子,因为被迫肩负起重大责任而被父母和外界的赞赏包围。表面看来,这种赞誉似乎赋予了这些英雄式的孩子一个积极正面的地位,但事实上,不论是童年生活被剥夺,还是小小年纪便沦为家中的顶梁柱,孩子们的经历何其相似。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黄金孩子便承担起自己力所不及的重任,并以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解决了所有问题,获得了大家的赞赏。他没有被当作一个天生具备价值的人来对待并由此建立起自尊核心。他的自尊来自外在的赞美、奖励和分数,而不是内在的自信。他的动力或许也包含了补偿的因素。通过让自己出类拔萃,无意识地想要抵消父母的不足。
成为家庭英雄其实是他应对糟糕童年的非常手段。不幸的是,他从未学会如何让自己松弛下来。许多完美主义者都有这种情况。
酗酒家庭的环境以及家长的性格既不可测、也不稳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不深受其害。为求自保,他们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生活中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尽在掌控。面对儿时的无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应——成为控制者。
他们相信,只要能掌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不会再次遭遇童年时混乱的经历。当然,自信的缺失迫使他寻求其他的控制之法,于是他选择借助一些操控别人的手段,比如故作愠怒或是挑剔斥责。不幸的是,操控他人的行为使他关心的人疏远他,甚至心生怨愤。控制他人的需求造成了众人的排斥和背离。
酗酒家庭的运转基于一种危险的平衡,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被指派的角色。一旦有人开始积极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整个家庭便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和许多共依存者一样,父母其实是将自己变成了孩子,而家中真正的孩子则因此失去了庇护。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然挣扎于自己对父母的矛盾情感:既想救助孩子般的父母,又因他们身为父母却未尽其责而心存怨愤。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