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感悟
“教学合一”之二
教师课堂的四种境界
课堂是教师的教育主阵地,是教师教育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也是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体现自己教育价值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要手段,上课在每个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课有不同,教师的课,大体有四种境界,自己的课是在哪一重境界呢?
第一重境界,课在纸上。
课在纸上,是课堂的第一重境界,也是一名教师,从入职到入职三年内的一个必修阶段,或者说是必经阶段,相信我们刚入职时都有手写教案的经历,手写教案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电子备课,通过借鉴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上课才会有底气,才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才能更完整更充实的进行整节课的教学,当课在纸上的时候,我们或者带着自己的备课本,或者打印出的教案、讲义。当我们上课的时候,脑中所想的大都是教案中的内容,教学的环节。这重境界的课堂,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走教案,或者说是在赶教案,因为执教者眼中都是教案,自然关注学生少了,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了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学生大都不会喜欢,效率必定不高。
第二重境界,课在心中。
课在心中是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一名教师,从入职期转型为成长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一般为校、县级的骨干教师,有了一定的设计课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教师也在进行教学设计,但他们的设计往往有了自己的东西,在设计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更加关注教材与学生,更会审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情,这个阶段的教师眼中开始有学生了,他们上课时开始脱离了备课本或者教案、讲义,因为教师备课的过程同样是背课的过程,备完一节课,课就在心中了,在上课时,她不必紧张的苦苦思索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一切都了然于胸。因为眼中开始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反馈,他们的课如行云流水般充满生成。
第三重境界,课在纸上。
这重境界的课在纸上与第一重境界的课在纸上有所不同,第一重境界的课在纸上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这种境界的课在纸上,指的是教师用笔说话---写课,这重境界的教师大都有了自己的东西,如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的教学主张。而在每次打磨了课例之后,他们会把这堂课整理出来,用笔说话,写成课例,这样的课例有一定的普适性或者指导性,或分享给年轻教师,或公开发表,能够对自己、对他人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而课例与自己的教学主张又是相互促进和提升的,用教学主张打磨出的课例,必定会反哺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时候的教师就在课例打磨---手写课例---课例提升上不断螺旋上升,逐渐成长为名师。
第四重境界,课在课上。
我们在观摩大师、名家的课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的课已经不能简单的看做是一堂课了。他们的课不离主旨,但又无限延伸,在教学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课堂之上的东西,所以大师们的课就是课的第四重境界---课在课上。源于课堂又超脱于课堂,大师们都能站在课堂之上去教学,用一种俯视的境界来对待课堂上的事物,用高瞻远瞩的眼界来进行教育,这样的课似醇酒如盛宴,听之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课在课上是我们为之向往,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