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传得满城风雨,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尽管我对基因手段的医用价值并不太了解,但看见这个新闻,便不由想到了这些年来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一系列争端与分歧。
转基因的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牧产品的产量、质量问题,并且在长期使用中不存在安全及伦理问题,可以放心使用和推广。但反对者认为这一项技术毕竟前景不明朗,研究历史也不太长,很多可能产生的破坏性效果可能还处于潜伏状态,而一旦大面积推广,后果不堪设想。一些宗教及伦理性团体则反对得更加旗帜鲜明。
比如我就曾亲耳听过一位宗教人士举例说:“如果傲慢的人类真的把改造物种的权力攥在手中,造出了亩产万斤的水稻,产出了体重赛大象的肥猪,那么这样的水稻还能否被称为水稻,肥猪还怎么被当做肥猪?这是亵渎神灵……”
可惜后面的话我记不太清,当时我的注意力全在肥猪上了……在稍稍了解了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不禁又回过头来,对肥猪问题产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思考。如果真的能利用一些特殊的科技手段,让所有养殖户所培育的猪都又肥又大,甚至“赛大象”,那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作为一名经济学方面的小白,我尝试站在经济学原理的角度上,对问题做出一些有趣的分析。
首先,经济学的讨论和分析离不开供求关系。“供”就是供应,“求”就是需求。比如养殖户养猪,就是在供应猪肉;我们吃肉,就是对猪肉有需求。
对于供应而言,最简单的经济学现象指出,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提升时,商户倾向于增加这种商品的供应量,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用图形表示如下:
而当供应的能力(是供应能力,而不是供应量)增加时,比如生产商品的机器升级,比如养猪的方法里加入了转基因,对应同等价格的商品,供应量应更大。也就是说曲线会向右移动。或者理解为,对应一定的供应量,商品价格会降低,曲线会向下移动。
对于需求而言,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提升时,买家倾向于更少地购买这种商品,以维持正常支出,所以需求降低。用图形表示如下:
当需求的潜力增加(比如某地迁入一大批外来人口),对应同等的需求量,价格会升高,也就是曲线会向上移动。或者对同等价格,需求更大,曲线右移。
两条直线(或曲线)的交汇代表着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那么此时的价格,也就是令买家和卖家都满意的价格。用图形表示如下: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无论对供应关系,还是需求关系,当商品数量,对价格变动而产生变动趋势时,其敏感程度并不确定。不同的商品种类,有着截然不同的敏感程度。
比如对于某一款电脑,假如其价格突然暴涨,那么各位买电脑的同学大概会纷纷选择其他品牌、款式的电脑作为替代,而不是头铁,一定要买这一种电脑。也就是商品具有很多的替代品。此时数量(这里指需求量)会迅速下降,数量对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也就是上述价格-数量曲线比较平缓,纵轴价格的变动会引起横轴数量的剧烈变化。
再比如对于盐。假如盐涨价,甚至价格翻番。可是每个人吃饭都要吃盐,对盐的需求量不会有太明显的降低。比如你可以偶尔用酱油拌饭来代替盐,但你终究离不开盐,它是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数量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对于上述价格-数量曲线,其形态较为陡峭,纵轴价格的变动,不会引起横轴数量的剧烈变化。(题外话,古代的盐也好,现代的房子也好,这种商品不可或缺的属性,使得价格在一定程度的上涨过程中,需求始终会保持在较高的程度。这两种商品被赋予金融属性,其价格早就超出了本身的价值。)
人们用“弹性”来指代这种敏感性。曲线越陡峭,数量对价格的变动越不敏感,则弹性越低。反之,曲线越平坦,轻微的价格变动,就能引起数量的剧烈变动,此时弹性较大。
那么对于肥猪问题。应当做如下分析:
在某一段日子里,所有养殖户的猪都变得又肥又大。那么显然,供应增加。对应于原平衡曲线,供应曲线会产生右移。
原平衡位置为A。新的平衡位置为B,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这符合我们的常识预期。
但是要进一步考虑,这里的猪肉,是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和盐、大米类似。除非你信奉了某一类宗教,或者极端贫困人口,否则你对猪肉的需求,基本不会因为猪肉的价格而产生太大的改变。比如最近猪肉降价5元,我想你也不可能每天多吃3斤猪肉。因此我们说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曲线比较陡峭。
最后看养殖户的收益。由于需求价格的弹性缺乏,尽管供应量暴增,猪肉价格下降,但是猪肉的实际销量并不会增加太多。以价格乘销量近似表示养殖户的收益。可以直观看出,B点的收益,其实比A点更低。
宏观来看,养猪技术的提升(饲料、生物、基因技术等作用),其实未必对猪农是一件好事。市场上猪肉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而人们的需求量变动并没有十分敏感,那么最终由猪肉获取的收益也就变得更少。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了,猪农为什么不刻意减少猪的供给(比如用更便宜、更少的饲料)呢?那么作为猪农,你愿不愿意减少一半的猪肉供给量,甚至杀掉一半的猪崽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稍作思考,留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