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和奸臣是很容易分辨的,那为什么历朝历代还会忠奸同朝,且奸臣比忠臣更得志,更受皇帝信赖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奸臣比忠臣更有用,更让皇帝放心,更讨皇帝喜欢。所谓忠臣,是指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主持正义,主持公道的人。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所谓奸臣,是指那些善于揣测皇帝心理,专门迎合皇帝,以得宠获利为目的的人。这类人无立场,无主见,无道德底线,皇帝怎么想他就怎么做,决不抗命,决不提相反意见。所以比起那些爱犯颜直谏的忠臣,皇帝对他们更放心,更信任。所以他们比忠臣更好用,也更受宠。
皇帝也是人,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观点和主张,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如果作为皇帝,自己的主张一说出来,马上有人反对,即使自己的主张确实存在弊端,也是很恼火的事。可让皇帝恼火的往往总是忠臣。奸臣不会考虑皇帝的主张对百姓有哪些利弊。他们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前途命运。所以他们不会让皇帝恼火,也不容易失宠受贬谪。受贬谪的总是那些有学问有见识有观点有主张的人,他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不怕丢官罢职坐牢杀头。什么也不怕,皇帝怎么节制的住?皇帝感觉你难领导,难节制,必然会猜忌,抵防,又怎么会喜欢呢?
举个例子看看忠奸的主张和后果: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平王给儿子找了个媳妇,自己却看上了,费无极看透楚王的心思,让楚王把那个美女纳为王妃,武子胥的老爸武奢坚决反对,说是父纳子妻败坏人伦。后果不言而喻,费无极受宠,加官进爵,武奢被灭门。其实话又说回来了,这个美女到底该是爸爸的还是该是儿子的,决策权当然在爸爸手里,当大臣的何必跟他们蹚浑水?为这点破事被灭门你说冤不冤?再看看唐代这个故事:唐宪宗信佛,每年都把佛祖的手指节骨(也未必真是佛祖的)弄到宫里供奉,这就是“迎佛骨”。群臣百姓沿途迎送祈求保佑,非常热闹。朝中大臣韩愈却看不惯。给宪宗上书,阻止这个事。宪宗一怒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于是就有这首七律流传千古:“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这首诗写得很感人,是啊,我早晨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晚上就贬往潮州这么荒凉的地方,想为圣明的皇帝除去请佛骨的“弊事”,也就顾不上珍惜自己老朽的身体和残留的年月了……其实这诗让皇帝看了准恼火,既然是“圣明”,为什么还有“弊事”?皇帝喜欢的事就是“弊事”?你也太大胆了吧?这就是忠臣里的极品,爱走极端,说不要命就不要命了,“好收吾骨瘴江边”,给我收一下尸骨得了。最后一句玩命的话出来了吧?为这点事就和皇帝死磕,就不要命了,皇帝怎么会喜欢他呢?明朝的忠臣海瑞,就更奇葩,给皇帝上书前,就先买一个大棺材,好像告诉皇帝:你听不听?敢不听我的忠告,就死给你看。如果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这简直就是要挟,我事事听你的你不就成我的皇帝了吗?
不只是昏君喜欢用奸臣,明君也用,李世民就很重用宇文士及,宇文士及总是迎合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故意戏弄他,一会儿说要这样,他马上说这样好;一会儿说那样他马上说那样好。李世民把脸一翻说:“魏征总说让我远离阿谀逢迎的势利小人,看来你就是”宇文士及说:“君子如良药,小人如蜜糖。您作为一代明主需要魏征那样的良药诊疗病痛,更需要我这样的人来享受生活的甜美”。李世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从此更加重用。乾隆帝可谓一代英主,不也重用和绅吗?毛泽东时代康生是党内最大的奸臣,从延安到北京都红得发紫,有生之年整惨了好多人,自己从没挨过整。有句话是“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国家无难呢?还是奸臣好用。他们不考虑个人的名节,不顾忌道德伦理,只为皇帝着想,只为自己的前程着想,皇帝的一个暗示,马上心领神会,为皇帝排忧解难,做皇帝不好意思做的事儿,替皇帝除掉心腹之患不怕背黑锅,所以在太平时期,从皇帝的角度考虑,还是奸臣可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