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久以前接到这本书,第一眼看过去,它的封皮内容画的是什么我一直都弄不明白。一条黑色粗线在书顶的位置,中间一团白色的看上去倒像是云,看不懂。直到一天我读完全书,无意中将书展开倒着放,我才发现封皮在设计上的别具用心。书顶是轻飘飘的草地,中间则是沉重的云。很明显,天与地、轻与重都反了。
这本书不能当作爱情故事的经典读物,因为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爱情故事,但是米兰.昆德拉更多的是借助这个故事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考与人生态度。托马斯是一心追求生命之轻的离婚男人,过着与无数情人幽会的生活,他不希望有谁会是他的牵绊。可偏偏一个叫特蕾莎的女人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这个女人,并且结了婚。他俩的相爱用托马斯的解释就是六次偶然事件的结果。于是特蕾莎就成了托马斯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可是托马斯内心还是觉得爱情是灵魂上的忠诚,肉体不过是承载灵魂的容器。他的灵魂属于特蕾莎,身体是没用的。所以他一边用真诚的灵魂爱着特蕾莎一边用空洞的肉体和情人幽会。特蕾莎认为爱情就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哪一方都不能偏离。面对托马斯的行为,特蕾莎又气又怕,但生命之重使偏偏让她很难离开。托马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离他与特蕾莎的羁绊,他发现生命之轻里到处都是关于特蕾莎的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就像一支风筝,飞的越高绳子拽的越紧,这根绳子包含他对特蕾莎的爱,愧疚以及特蕾莎活在他生命之轻下的痛苦。那么轻与重到底哪种爱情才是客观的应有的存在。在捷克这个曾经没有民主自由任人压迫的国家,在“布拉格之春”被强权镇压的时代背景下,昆德拉把对于生命的思考化身为托马斯,开始探讨关于时代,关于男女,关于灵魂与肉体,关于政治中艺术中无处不在媚俗,关于哲学意义中的“存在”。
最终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意外也充满了昆德拉对现实反讽的意味。书中的故事不能让人心里开出爱情的花,更多的是一种越缩越紧的严肃气氛,在这种气氛内却也无处不透露着一种戏谑。这种让人憋着难受却说不出来的情绪波动比喷涌而出的情绪波动具有更大更持久的能量,也能引人更多的思考。
没时间看书的朋友可以看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查理大桥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传说:以前的人类是两性同体,上帝却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的结果是轻还是重。在我看来,轻就是一种远心力,看似追求爱情其实离爱情越来越远。爱情不过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任由感情四处蔓延享受漂浮的快感。重就是一种求心力,苦命寻找爱情守护爱情但却还要怀疑它,甚至让自己的全部都捆绑在沉甸甸的感情中,过的太累。是重太残酷还是轻真的美丽,昆德拉没有给出他的答案,因为谁都不知道答案。生命没有轮回,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在它完美之后再来度过。正因为没有比较,也无法预知未来,所以,不只在爱情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