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用其身也。
解释:愚笨的人喜欢自以为是,卑微的没有智慧的人喜欢独裁,认为自已什么都是好的、对的。生在当今社会上,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这样的人,最后一定会有很多的困扰,甚至是灾难。
说到“自以为是”和“独裁”,我想起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我们可能在很多文章中看到过。一个故事是说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贡和一个前来问时的客人争论一看到底有几个季节。客人说一看有三个季节,而子贡坚持说一看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两人争执不下,决定打赌找孔子评判,前提是输了的人给赢了的人磕三个头。正好这时孔子出来,他们便把事情说了,孔子看了看客人,说:“一年有三个季节”。子贡没办法,只好看客人磕了三个头。待客人走后,子贡迫不及待的问孔子:“老师,一看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是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三天三夜也讲不通,你吃亏了,磕三个头,无所谓。”
而另一个故事也是差不多的的,说的是“三八二十三”的故事。说孔子的弟子颜回有一次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卖布的和买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说:“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何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见状,就上前劝架,对买布的说:“三八是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谁知买布的很不服气,觉得颜回没资格评说,买布的人觉得只有孔夫子才能评这个理。于是他们决定去找孔子。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若评我错了,输上我的人头。若评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对于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服从,把帽子给了那人。但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一定是孔子老糊涂了,便不想跟孔子学习了。于是第二天就借帮请假回去了。孔子知道颜回心里在想什么,就同意了。颜回去跟孔子告别时,孔子送了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并要他办完事就回来。说完颜回就出发回家了。结果在路上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大雨来了,颜回见路边有一棵古树,便想在树下躲雨,这时想起临走时老师的那句“千年古树莫存身”,就又走了,结果没走多远,一个响雷把那棵树劈得粉碎。颜回暗自庆幸,也暗自佩服老师的先见之明。当他回到家时,天已经很晚了。为了不打扰到妻子的休息,于是他自己撬门进屋。可是当他来到妻子睡觉的卧室时,发现床上睡了两个人,一个睡在床的那一头,一个睡床的这一头。他顿时火冒三丈,举起剑就要砍下。这时他又想起老师说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于是他又停下了。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这下他就更佩服老师了。于是第二天天一亮,顏回就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子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先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 “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帶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帶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顏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意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人重要还是帽子重要?”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愚笨、没有智慧的人会是多么的可怕。而我们是否有扮演“三季人”或“买布人”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三季人”和“买布人”。在看到这两个故事前,我们碰到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呢?是像子贡和颜回那样与其争执不休?还是像孔子这样随机应变呢?或者是否会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扮演“三季人”或“买布人”呢?那么我们在学习了以后,我相信我们在碰到或在正扮演这两类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快速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了,而不会陷在里面寻烦恼了。
而对于“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这里的“古之道”是指自然规律。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应该顺应它的自然规律,人也不例外。凡是违反了自然规律的,最后一定会有很多的困扰,甚至是灾难。十几年前曾经有人问我:“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什么水?”当时我的一脸茫然,竟然以为是“露水”。我也不知道当时问我的人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总之我是无知。因为我根本没想过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会是人类的“泪水”。后来我慢慢的体会到了,真的会是这样。生活中这种反自然的例子也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