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读过《莫生气》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词,真的能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发挥作用吗?我想答案大家心中自有揭晓。我国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曾指出“百病生于气”。而实际生活中如果控制不好我们的愤怒情绪,不仅仅会伤身体,还会“伤感情”。我们回到家对屡教不改的孩子或者爱人大发雷霆,伤的就是和家人之间的温情;在公司和同事因为项目合作气出内伤,伤的是和同事之间的战友情;我们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因为观点不同发生争吵,伤的是朋友间的友情。
人和人之间都有一个“情感账户”,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由着自己的性子发火、吼叫,那我们和周围人的情感账户慢慢就会变成负值,等到需要与别人沟通合作的时候,账户没有余额,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何让自己面对愤怒的时候按下暂停键?这可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用美国著名思想家斯蒂芬柯伟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第二个好习惯——以终为始,来感受逆向思维控制情绪的力量。
这章的刚开始,作者让我们冥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在参加一个葬礼,葬礼上死者的朋友和家属们正在为死者悼词。而这个死者,正是我们自己。你能想象你的家长、朋友和同事会怎样描述你的这一生吗?我们在盖棺定论那一刻,所渴求的评价,正是我们一生的终极目标。这就是“以终为始”的思维习惯,要求我们能站在事件的终点,站在未来的角度来思考现在该怎么做。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不是从眼前出发,而是从结果从目标出发。
也许你会说:“谁能在生气之前都先想想自己的葬礼呢,这未免太形式主义”。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三个场景,来看看“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方式如何能化解我们或者身边人的愤怒。
1. 场景一 公司中同事的矛盾如何调节?
销售部的小王和产品部的小李因为跨部门合作产生矛盾,小李认为自己承担了太多小王应该做的工作,而小王认为销售每天的压力已经很大,当然需要产品部给予全力支持。二人互相指责,都期望对方服软。如果你是小王或者李的领导,你该如何处理?
作为小王的领导,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和小王这样沟通:“小王,咱们销售部背负着任务压力,在客户那里也可能处处碰壁,确实需要其它部门进行配合。(此处先共情)作为销售,你还记不记得自己来这家公司希望最终能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此时,耐心倾听小王当时的目标。再问小王,那你说现在和小李因为跨部门合作产生了隔阂,工作后续无法进行,还能完成你的目标吗?
这是一个帮助同事化解愤怒的场景。不管是谁的领导,都可以用以用逆向思维帮助下属回顾和确认自己在公司的终极目标,并以终为始开展眼下的工作和梳理人际关系,把应该谁先道歉这个眼下的矛盾放在自己期待的最终目标前,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2. 场景二:如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孩子上学后不辅导作业时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面对孩子不断重复犯的低级错误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加。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多多少少读过育儿相关的书籍,或者看过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心里都明白对孩子大吼大叫和体罚不对,可面对孩子的各种屡教不改的问题,难免就点燃自己内心愤怒的小宇宙,情绪失控爆发。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写作业发火的段子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再回归到斯蒂芬科维提到的“葬礼”中,想象自己的孩子将如何评价我们?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你希望孩子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如何回忆我们?
也许你还会觉得这个想象离你太远,那我们可以换一个更近的目标:期望收获一个青春期也能和自己敞开心扉,不叛逆的儿女。
我们如果想要青春期懂事的子女,就要思考在此之前,现在我们需要怎么做。如果任由自己发脾气吼叫,孩子小的时候胳膊拧不过大腿,表面服从我们可内心却并不服气。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里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我们可想而知。有多少孩子在青春期做过令自己一生都后悔的鲁莽行为,作为父母,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
这就是用以终为始的方式思考,用自己期望的青春期懂事孩子为目标,来看待眼下我们该怎样处理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这种思考方式和习惯,需要贯穿于我们每一天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之前。比如孩子起床前、放学前,我们下班回家前等等,在独处的时候想用以始为终的思维去想清楚接下来这一天,我们该怎么做。而不是要等到辅导作业的时候再去想,可能一切就来不及。
3. 场景三:家人/朋友的聚会中,出现争执如何处理?
在三亚的旅行团上,一家四口和其它家庭正在前往一个景点大巴车上,谁知导游突然通知说要在中间的一个购物店停留至少半小时。这与我们之前下单的页面介绍并不一致,欺骗游客的行为让你们大为恼火,有乘客开始联合车里的其他人表示坚决抵抗。
此时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场争执呢?如果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将会非常容易开导自己。首先自己想清楚这场旅游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管是陪伴家人还是观光美景还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总之一定不是留下一段不愉快的记忆。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如此的清晰简单,那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再回到眼前,是一定要参加成一场“双输”的争执吗?我们和导游的目标也许不一致,但是一定可以找到“双赢”的点。我们花一点时间去探讨这个双赢的方案,是不是就更能达到我们原来旅途中希望获得的目标呢?
把人生看做是一场旅途,我们的目标也都很简单清晰,就是获得圆满的人生。可是我们在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麻烦,这让我们时而生气,时而伤心。很多时候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慢慢忘记了自己原来的目标。所以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独处的时候可以为自己写下一份《个人宣言》,按照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阶段,来为自己规划一下每个角色和阶段的目标,最后可以再写一下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然后这个宣言,我们可以经常拿出来读一下,看一看,时刻提醒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有助于处理我们的愤怒,更可以让我们做好当下。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