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处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校长,对于目前课堂的教学状况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会让你感受到:上课就像上坟一样。固定而礼节性的、仪式性的“老师好、同学们好”;然后老师的诵经祷告式的讲授,学生开始了应付式的作业练习,整个课堂教学肃穆而又庄严,如同一场遗体告别仪式,平淡而没有生机。这样的课堂怎么会让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怎么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最恐怖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循环进行中,学生最后没有成为神经病或精神病已经是万幸之中的万幸了。
那么,如何来破解这样可悲的事情继续上演呢?关键的关键不是硬件,而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无疑,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是最佳选择。
首先,项目式学习是为学生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育必定是带有目的性的,而要达成所预设的目的就必须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来源于学生生活化的一种场景,教师仅仅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而已,就像拍摄电影一样,搭建好场景、调试好灯光等等,主角永远是学生。
当然,任何学习场景创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个基于生活中困扰着自己的真实问题,从而激发他继续探究的兴趣。传统课堂教学上不是没有创设问题情境,而是这些问题情境是书本上的问题,或者老师们的问题,跟自己没有联系,学生不太来电,为解决别人问题而感兴趣的学生是很少的。
举个例子,在小学数学中平均分的概念是很重要的,而通常情况下,教材会编排:“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三个盘子中,每个盘子里有几个桃子”这类的问题情境。最差的老师就是让学生看着教材上的插图啰啰嗦嗦讲个没完没了,学生听得晕头转向。稍微好一点的弄一个PPT,设计出桃子分到碗里的动画,提一提学生的兴趣,但这些为掌握“平均分”概念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是很低的。
如果重新创设一下问题情况,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今天的营养早餐是面包,我已经领来了(学生只有15人,教师故意领取了20个面包),哪个同学上来分发一下?让举手的同学上来分发,在分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同学分得一个,还有剩余的,同学们肯定还想要。如果首先每个同学手里分两个面包,那么有些人手里就只有一个面包,这样是不公平的,会引起同学们的不满。”同学们在自己分发早餐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当然这是老师故意创设的一种矛盾而导致的问题情境)他们会为了解决如何分早餐的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好的学习的开始。
其次是项目式学习构建起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果习得的知识不能运用到现实世界中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传统课堂教学为什么学生对习得的知识容易遗忘,除了遗忘曲线规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所学非所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长期的学而不用怎么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呢?这也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为什么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原因。只有将知识与生活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避免两张皮的现象,才能让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意愿和热情,无疑项目式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
总之,就当下来看,引入项目式学习是破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弊病的有效药方,不但药到病除,还能助力教师的专业化成才,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而这也是一个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试着改变和尝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