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会记满三本厚重的同学录,现在想来却是默默发笑。
几天前,翻箱倒柜,想找本古汉语字典恶补下古文,意料之外地翻到了一本略显“非主流”的典藏------我的小学同学录。
很长的时间里,我已经不记得有这样一个东西的存在。
记得清楚的是那段临近毕业的日子里,周边的人每当有空便涌向学校旁的文具店挑选自己喜欢的同学录样式。买到手了就马上拿回教室,去下上面的活页,发传单似的发给每一个要好的朋友。
女生多半是细心的,总会在上面写上许多。男生就不太一样,几个戏谑的句子就占满了一页纸的宽度。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逐渐褪去那些不重要人的有关记忆,即使是存在的,那些人的名字也在脑海里残缺而不再完整。坐在发凉的大理石上,翻开这本“非主流”的典藏,它勾起我许多那时发生的现在想来又真是觉得好笑的事情。看到每一个名字,他的长相与身段还是能清楚地被勾勒在脑海的记忆之殇里。有些虽然只留下短短的几个字,但你关于他的交集还是会被大脑里安置的闪光灯打闪到晕眩,而猛地想起,哦,原来还有这样的事。
那时的同学录,现在看来确实是点“杀”的。我的那一本刚买回来就被爸妈说了,那一大本的封面上写着“离别是寂寞的挽歌”,当时不知道挽歌是什么意思,倒还觉得应景,后来才知道“挽歌”都是用在人离世的时候。但那本同学录还是花了我20大洋,对那时每天只有一块或五毛零花钱的我们来说,那足够称得上个天文数字。
那时的人还会设计出各色各样的签名写在同学录上,最普遍应用的是一种连笔式的签名,就像下面这种。
那时的人会写到,自己最喜欢看的是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
那时的人最喜欢看的剧是一起来看流星雨。
那时的人还会为张翰和俞灏明哪个更帅而喋喋不休的争论。
现在想来,也难怪要说。其实我们都曾杀马特过,回忆起来是有那么点好笑,但不是嘲笑,反倒是崇拜着那时那种最简单的快乐。美好的就像在溪边照镜,却终被时间的荒流冲刷掉曾经灿烂的模样,模糊而不再清楚。
最近看书的时候,接触到两个词汇,“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现在若我在街上碰到那些小学同学,或许我们早已认不出来,即便认出也会不太情愿地打招呼,甚至匆匆躲过。不知道时间已经让他们成长为什么模样,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只是会觉得那段时间已经足够遥远,让人不再有勇气开口寒暄,也没有留下来的时间去关心什么。因为那些杀马特的日子终于还是一去不复返了,早已经与你成熟的标签无法契合。
我们就是这样,想着步步回头,扮演者一个又一个假面人的角色,却能继续往前行走,低下头,早已满面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