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只是把知识硬塞.......你们就--------!”宝蕊老师夸张的扭扭了身体,用手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并故意停顿了一下。
“死——定——了!”听课的我们大笑着异口同声接下去。
在中国禅宗里,我发现有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禅师,一是慈悲为怀,言传身教,一是棒喝,振聋发聩,可是眼前的这位头发花白宝蕊老师却两者皆而有之。
在这四天的专注法课程,我不断地回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有源律师问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般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你真的活在当下吗?你没有走神吗?注意到你在做什么?什么叫一切如是?什么是一体关系?为什么心理咨询不是常常成功的?........。
1、你是卡、卡、卡神吗?
“我问你生气吗?你却开始进入解释,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害怕别人生气?”练习中宝蕊老师轻轻的一句话,扮演案主的我立马泪奔。
“你的内心被什么碰到了?”老师慈爱抚摸了我一下,鼓励我去探索。
“为什么你总是要跟我顶嘴?”这是我小时候最让我妈抓狂的时刻,同时也是我最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我不能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呢?”但是看到她生气,我又很害怕。
在生活中我有个模式,面对分歧,往往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情况下,为自己辩解或保持沉默。要么证明自己对的,要么面对权威沉默,同时期待对方能理解自己,但是对方真的开始理解我,我又不是那么相信。
你是怎么被对待,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你怎么对待自己,你就会怎么对待别人。
所以我在生活中也常常怀疑自己,害怕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好,不够优秀或者埋怨外在的周遭深深影响着........,遇到比我差的人,禁不住优越感和隐性的傲慢感就生出来。
“哎,她怎么能这样......”朋友打电话过来,“你现在什么感受?听上去你有些生气。”我问她
“我还好.......可是......”她解释一大堆,“你就是很生气,为什么屏蔽自己的感受?你希望我能为你做什么?”我问她。
“你来评评理嘛!我是不是很没用?连你都........”听着对方的自我攻击,我坚定让她停下来。似乎我们不欺负别人,我们就开始欺负自己,一个劲的拿刀捅自己。
我们往往只想去看我们想看的,听我们想听的,讲我们想讲的。可那是全部吗?
“来,来,邀请你散个步怎样?”我想起老师说的外观,虽然我无法一下子跟她解释如何将心思念虑挂起来。但是她听了我建议跑上一段路后,反馈确实轻松好多。
接下来,朋友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生气?自己能做些什么?.........滔滔不绝说了一大串后,便邀请我第二天吃饭。
“放松下来,你才可以承载更多。你害怕失去平儿,但你要知道,他谁都不属于,他属于他自己。”正如《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对子君的提醒,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朋友彼此陪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互相了解。但是别忘了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自主性,所以每个人最终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很感谢遇到的每位老师,都是告诉我:“亲爱的,我教的东西,你不要照单全收,你得去学习,去体悟 ,去突破,变成你的东西OK?”
为什么我们那么想辩解?那么想指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想承担起责任,或者我们想把责任推出去。
“这个数学老师我不喜欢,他说下次迟到,就让我站在上课!凭什么?.......”女儿小文气鼓鼓地要求换老师。
“天气那么热,我迟到一点只是因为我想吃早点嘛,不可能让自己饿死吧!.........”孩子开始掉金豆了。
听着她的絮絮叨叨,原来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被卡在受害者的角色里动弹不得。“好,那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温和的问道。
小文显然住了,半天才若有所思地答道:“呃.....妈妈,我...... 我怎么发现好像只有毕业了,或者那个老师不教我们了,我才开始想念他们了,才喜欢他们。”
谈话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地结束了。但是第二天,等我们回到家,她兴奋的宣布:“本王今天没迟到,哈哈.......哼,我今天很争气!”
我们对她竖起大拇指,夸她拿起了自己的责任。虽然我们知道,接下来她可能还会因为想贪睡,抱怨天气热,贪玩.......又迟到。
可是没关系,这都是她要面对和体验的。因为老娘也在这条路上泥步修行着。
“家里堆满了书,你读研吗?”先生抱怨道,“因为知识还没有完全融合到我的骨头里,等内化了,我统统送人!”我笑道。
正如宝蕊老师笑着问我们:“真正知道的是你自己,可是你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那个本体知道,你觉得自己不知道,专家给建议,你又不听。为什么?”
为什么?哈哈.......因为我们自己想要来玩这个打BOSS的通关游戏。
2、你在挂、挂、挂吗?
“你为什么那么想帮助别人?”老师问道,什么是助人者?
助人者就是陪伴对方探索,发现内在的智慧,仅此而已。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别人,请首先放下帮助别人的企图。
“你想拯救谁?”
如果你是拯救者,那对方是受害者,对方没有按你的期待走出来,你在怒其不争的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变成指责者(加害者)。
如此循环往复,于是生命中的各种关系便产生紧张与张力,卡的如鲠在喉,无语凝噎。
“什么是心理学?”老师笑意吟吟的问过来。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这不是我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时回答过的试题吗?当时的我没敢举手,因为在自我学习成长的道路中,我隐约体会到有一个更广义的东西来说明。
“psychology(心理学)来自于希腊文,拆分开“psycho”就是灵魂,灵性的直觉。而“logy”就是知道了解,所以它是了解灵魂的一门学问。”全场鸦雀无声,我想大家跟我一样被震撼到了。
第一次知道,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其实是应该去掉“主义”二字的;
第一次知道,精分的鼻祖弗洛伊德最想学的灵魂学,而不是我认为的那样他在死揪着无意识冲突和你童年早期形成经历起的作用不放;
第一次知道,学习第二国的语言的重要性,你可以开阔眼界,有机会去吃不同的面包,而不是咀嚼别人嚼过的馍。
.........
“这是常态意识,包括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是潜意识里的低层潜意识,高层潜意识,这是大我意识,还有无意识.......”。
看着老师用模型来打开人的内在。我彻底了悟到人的复杂性,远不是能用一个没长大一个婴儿的原因来分析所有一切。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在课堂做得最少的就是分析,从一个感受对应很多事件,一个事件呼应很多感受形成的粘黏网中,手把手的教我们始何拨离。
从习惯性情绪化反应中,让我们慢下来。不仅让我们看到情绪瀑布的飞流直下,更是让我们看到珠玑四溅的每个空隙。
我终于明白,在动画片《圣斗士星矢》里,那个我认为最智慧的圣斗士紫龙的师傅童虎为什么总是静观瀑布。
原来每个水柱,每幅水帘,激冲下来,撞到山根的石头,碰得零碎的霎那间,它们都有着巨大空隙。
在二人组练习中,读书会的组长变成了我的案主。“他是我的组长啊!”、“他说这么长的句子怎么办?”、“要切吗?怎么切?”……“你有把你的担心挂起来吗?”坐在旁边的宝蕊老师微笑问我。
“边挂边切进去,如果你们挂得不熟,就8秒钟切一次!”听着老师指令,我放松下来。感谢我的伙伴,再次让我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害怕比想像中的害怕更可怕了,老师也说过想像的害怕大于实际害怕的20倍。
其实说起悬挂,当天我真没感觉。但是第二天去上课的途中,我发现自己看到景色格清晰。坐在公汽车的后排,看着前排一个人吃早点的背影,我甚至能感觉到,她的嘴巴在如何咀嚼,如何吞咽,什么时候快吃完了........当时被自己吓了一跳。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为什么。
面对自己的内在,我找到影片《蜘蛛侠》里的彼得被变种蜘蛛咬了以后,惊讶地看到对面挑衅的同学出拳动作如此慢,然后感觉抬头便看到了更大的空间。
“你把孩子的作业检查啊!我累了!”先生倒头便睡,我把内在的声音:“我也很累!”挂起来,看到了他的头很痛和对我的信任。
“老妈,我先念首我写诗好不?”我把内在的批判声音:“小屁孩子,正事不做!”挂起来,听到了这个世界上孩子最美的心灵之音。
……..
当我能挂起来时,我就不用懊恼自己对别人不能感同深受,而是暂时放下自己想法和见解。用对方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对方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对方心思念虑。
当挂起来,进行观察、觉察,反思时,在那一刻我好像是我又不是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更大的存在。
3、除了食物的“有机”,还有心灵的“有机”你造吗?
“不要用手机拍!”老师板书出有机心灵的作用,一抬头看到我们纷纷掏出手机准备拍照,她她摆摆手,要求我们用笔记下来。
“用手机拍下来,是很容易,但你们真的会看吗?真的记住了吗?来,从现在开始用视觉记忆……”,老师边引导我们怎么记,边让我们念出来。
“闭上眼睛,念出来!”听着指令我们乖乖地照办,待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白板上一字未留,光洁如镜。
但是没有关系,大家都能很骄傲地大声背了出来,我们喜欢看着她满意的扶起眼镜冲我们点头。
“如果像进超市一样,你们进到课堂用仪器把我讲的内容一扫描,就进到你们身上就好了。”老师玩笑话,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她多么希望我们弄懂,学会,去用。
“我现在年纪大了,细胞也在衰退了,每个细胞翘辫子的时候,我都想像为它插上一个小红旗哀悼它。哈哈…..”老师永远都是那么乐观。
“老师,您的《潜能开发新探》我看两遍,关于脑波我想知道Beta、Alpha、Theta、Delta,中关于谈到每秒多少周期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科学测式的脑波振荡频率,把重点放在如何调整脑波在Alpha波上,激发潜能。去把心灵的作用发挥出来,大脑的潜能也会得到开发。”
…….
1960年代,美国的“潜能发展”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曾一度用“潜能发展”代替“心理辅导”。这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巨大的“心能探矿”宝藏,这才是人的本来面目。
4、神奇的人际关系实验室
这让我想影片《神奇的动作在哪里》,魔法师携带的小小的箱子里有各种神奇的动物,有几个神奇的魔法动物无意间被放跑出来,而此时的纽约魔法界正处于最为动荡不安的时刻.......。
关系实验室也是一样,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它就是促不及防中发生了。虽然我不能说它是真实的,但我也不能说它是练习。总而言之,在这个实验室里帮助我们超越了解的层次。
实验室的我们所讨论的都是个人的主题,并不是捏造出来的。在角色的扮演角色,他们都 将自己融入立即的体验中。
在这里,我们客观的呈现了人际关系的常态,去看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以为”里面,我们内在的底层被扯下最后一块遮羞布。碰撞,暴晒,释放,转化..........。
当我们陷进事件、情绪,宝蕊老师便如神助般出现,一句轻轻的提醒,在抽丝剥茧中,我们从事件跳脱出来,看到更大的框架。
最后一天关系实验室结束后,我们围坐一起,手牵手,唱起那首“嗡玛尼呗咪哄”,从高唱到低吟,温暖无比。
5、最好玩的博士在哪里?
喜欢画画的释本有法师说:“当我们使大量地球资源时,必须要向大自然给我的一切感恩,只有共生的意识,人才会活得更长久,因为大富翁的一千个亿都无法变出一个野生动物,……而用它们的毛绘画时就更加要感激这些生灵。
我想这也同样映照老师所强调的一体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就是两个本质上完全一样的生命体的关系,就是人的一体化关系!
因为一体关系,所以你和我从未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互为镜子;因为一体关系用金属筷子吃饭,把垃极分类回收,对大自然我们负有环保的责任;
因为一体关系,与我结伴回家的戴晶同学在地铁上看见旁边站着的老人,会迅速起身让座…….。
“妈妈,我很想做个善良的人,每次帮助别人,我都害怕别人笑我。怎么办?”听着小文的困惑,我想起老师讲的湖水的故事。
很久以前,村子里的一个年轻人碰到一位智者:“请把村里的湖水舀出来,储存起来,过几天水会变质。”年轻人把智者的话告诉村里所有的人,但却遭尽奚落。
年青人顶着村子里人嘲笑,开始舀水存在山洞里,几天后,村里人喝了湖里水,开始胡言乱语,但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只有这个年轻人孤独躲在山洞里喝着存下来的水。
“他接着会怎么做?”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似乎没有结局。
所以,我也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就像老师说得我有一杯水,可是那是我的水。我可以把我的水给她喝,但得她自己用嘴巴去尝。
做父母的唯有榜样和分享,所以我分享了我学习成长的经历,分享我在这几天遇到多么可爱、多真实的老师和伙伴…….我也始终相信,她也终究会遇到。
“最神奇的博士是奇异博士,最认真,最好玩的博士是宝蕊老师。”虽然在课程临近结束时,按规定只能说两句话,我还是略显固执的违规说出了第三句话。
在那一刻,我特别想表达我内在感激之情,几天下来,其实我很少听到同学叫她:博士,甚至宝蕊老师的称呼都很少听到,大多数都称她为“宝蕊”。
可是就是这位年长的博士,在课堂上表情特别丰富,如果有人概念混淆了,她会两手一摊,眼睛上翻,搞笑的作无奈呆木状,然后又通过打比方,举事例直到对方弄明白为止。
“小姐姐!…….”当我们又忘了挂不住自己的担心时,站在柱子旁边她就貌似着急唤醒我们,用手拍着柱壁,再带领我们一起操练。
“宝蕊,你太好玩儿啦!”在眼泪与欢笑齐飞中,我们不断的去练习,练习,再练习。“老师,可以给我签个名吗?”我怯怯地把《悦爱自己》递过去,“当然可以呀!这是我写的书嘛”她哗哗地她签上她的名字。
“来,刘凤,再见!加油!”老师一手拿着大草帽,给我来了熊抱,然后戴着帽子,背着简单的包包走出教室。“老师,谢谢你!”离别时,我拥抱着老师依依不舍。
看到她消失的背影,不由地想起《麦田里守望者》,文中霍尔顿梦想着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使他们坚守道德的阵地,不受堕落之苦。
在这里,霍尔顿将自己定位为一位道德上的救世者,而宝蕊老师不同,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播种者,在全国各地洒下希望种子。让T我们们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向上,超越自己,向圆满成长。
原来,我们一直行走在,生长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