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求有早读习惯的同学介绍经验,虽然我没有参加活动,但还是有同学找到我,让我介绍经验。原来是我之前写过关于早起的文章,就被盯上了。这次就再写一下,说说自己早起与读书的经验,原文如下:
首先还是要重申一下,我是早起的,却很少早读,有时心血来潮,在三分钟热度的冲击下,也读过一两次。一般来说,早起收拾完毕后,先列计划,最重要的事,例行任务,时间安排等。这次我写的早起对自己的影响,与读书对我的影响,这是分开来的两码事,而不是两者的结合——早读。写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总是问心有愧的,也没有必要。一再重申这无关紧要的话题,是因为我最初早起的最大激励因素,,,,也是我早起后最重视的事情,是早餐。。。。。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收益远不止早餐,而是整个精神面貌的变化。
早起带来的改变众所周知。吃早餐,观晨景,听鸟鸣,写文章,练英语,做规划and so on.每一件事都很有趣。早起带来很多内在的变化不容易被形容。自律,平和,坚定,执著,专注,自信。这些空洞的词语只有经过自己切实的努力与改变才能体会。体会到这种改变的开始,就会启动良性循环,而开始,就是早起。以前我也玩游戏,开黑打牌时间过的飞快。大二结束,想有所改变,那就开始早起吧。时间更多了,游戏却远离了。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就会把时间花在更有效益的事情上,比如码论文,看书。现在,早起一年多,再回想曾经无意间的决定,真是庆幸自己给自己打开另一个新视界。早起与其他习惯一样,不可能依靠咬牙的毅力与搏命一样的意志力。而是制定科学标准与辅佐的系统。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晚上加班超过零点,第二天就按睡觉时间加上七个小时,最迟不超过8点。有时不能按照规划完成事情,没关系,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重新来过。遇到心情不好或心情太好的日子,干脆放下闹钟,放开睡。当没有闹钟也能到点自然醒时,早起才真正成为习惯。一个人努力之后的失败不足为惧,而对时间不经意的浪费却会打击人的自信,造成相反的恶性循环。多少人曾经因为“懒”而更“懒”?改变,从来就不会晚。
大言不惭的说,我喜爱书,爱屋及乌,对于喜欢看书的人心里也会莫名有亲切的感觉。
读书的习惯归因于家庭,从小我在书堆里长大,自然没事就翻书。家里的书多且杂,我就囫囵吞枣的浏览,从科幻小说到散文诗篇,从杂文时评到长篇名著。因此读书给我带来的第一点影响,可以用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来比喻。有可能两本书介绍的思想完全相反,风格迥异,但我读这些矛盾的书发现不了其中一方有明显的破绽。书如是,人亦然,每个人都独特非凡,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通过阅读,我希望自己能尊重每一个人,探索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包容他们不同的思想态度,观念信条,然后走好自己的路。
这就说到读书给我的第二点影响:坚定自己。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读不同的书,接触不同的思想,如果不能很好处理这些外部吸收的思想和自己的内部经验很容易迷茫冲突。个人的总结就是,吸收美好的,实用的正能量,忽略消极的,沉重的负能量。比如颇受争议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了这本书开了我不少脑洞,但是若全部信服书中的观点,我想那离疯子就真的不远了。多看书的好处就是不怕洗脑,有自己的牢固世界观,不为外界所干扰。一个坚定自我的人,拥有足够应对各种波澜与挫折的坚韧毅力与持久耐力,不惧未来。
包容,坚定。两个相反却共存的特性。通过读书,成为架起人生桥梁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