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吟诵与流行歌唱
关键词:吟诵。阳春白雪。流行歌曲。
今天去参观了一场中华经典文化吟诵会。这一次吟诵的主题是道德经,主讲嘉宾是深圳市当地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他同时也是一名普通话的测试老师,普通话当然非常标准,而且朗诵腔的也是字正腔圆,远比我们这些台下的老百姓要专业多了。
老师给我们普及了吟诵与朗诵的差别。
中国诗伺有平仄入之分。所以呀,古人作诗填词都有一套公式可依的。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谆谆教诲香菱,一开始打基础的按正统的诗词来,等到你的基础打扎实了,后期方可放飞自我,若是有了绝妙的诗句连律都可不依了。
唐诗是能唱的诗,吟诵更不在话下,老师就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详细讲解“平长仄短入促”等发声的规律。简单的说来,就是,一二声为平声,可拉长声调,三声仄声要短,四声为入声要急促快速,并辅以手势,“横,竖,点。”
2 2 2 4 1
床 前 明 月 光
2 2 4 4 1
疑 是 地 上 霜
3 2 4 2 4
举 头 望 明 月
1 2 1 4 1
低 头 思 故 乡
比如对光的解释就颇有趣味,如果按我们现代普通话的朗诵,guang,给人感觉这光也就照在床头前了。如果用平声读guang~~~,一时感觉万千清光普照大地,如水银泻满一屋。
老师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他也提到,如果能够在学校教给孩子吟诵经典,能给学生带来极大变化的。他们学校已经开始率先这么做了。给孩子进行经典文化教育,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的,而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以来,我也看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从小有机会学习国学经典的小学生,那种骨子里的淡定,说话用词措句准确,和从来没接触国学的孩子身上那股子毛躁,还是有些微区别。
我也想在课程教材中如何适当引进吟诵诗词,就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在这一点上,老师的出发点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所以严谨是排在第一位的。老师对于现在的一些古诗新唱有自己的保留意见,认为最好还是按平仄入的原有规律遵循。
在这点上我倒是有一些自己小小的愚见。可惜当时时间短来不及详细探讨。依我看来,任何文化传播的流传,不能仅停留在小众范围,太阳春白雪了就走不进老百姓中,而是应该想办法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理解才能接受。
举个例子,说我们今天看着很阳春白雪的唐诗宋词,其实在唐朝宋代,也就相当于是大众争相颂唱的流行歌曲罢了。比如喜欢逛天上人间的柳永的糜糜之词,连井台边打水的村妇走卒都能哼上几句,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当时的流行曲调才能深入民心吗。又比如先锋行动派诗人李白,就靠写诗吃饭不花钱在三郎面前扮了一回潇洒,他写了9万多首诗,最后留下的也不过才区区几十首,佼佼者能传唱至今,靠也是流行曲调的功劳。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千几百年前的经典诗词,依然留存至今,并能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命力,那我们今人就不能食古不化,也须得与时俱进。要让孩子们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要完全照搬过去私塾先生那一套。现代有那么多的文化创新理念,各种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为什么不能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层次丰富的课程教材,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也能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哈哈,就让我们从经典吟诵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