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解放前夕:守护城市的黎明之战

遵义老城的青石板路,或许还镌刻着七十余年前的焦灼与勇气。那些被时光磨亮的砖石,默默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护城往事——1949年秋冬,当解放的曙光即将穿透西南的晨雾,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却让这座城市濒临火海。以周沆、张光炜为代表的遵义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在历史的夹缝中筑起了守护家园的防线。

一、暗流涌动:维持会的潜伏与筹备

1949年10月,山城遵义已能听见解放大军逼近的隐约声响,国民党当局却在紧锣密鼓制定"应变计划",试图负隅顽抗。此时,临时被推任为国民党“剿匪联防指挥部”指挥长的张肇奎,也投向了人民。遵义地下工作者顺势与他联络配合,联合周沆、牟琳等地方贤达,秘密组建了遵义维持会:张肇奎任会长,周沆任副会长。这个潜伏在黑暗中的组织,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暗中联络各界力量、筹备迎接解放的各项事宜,为后续守护城市的行动埋下关键伏笔。周沆因其在地方的声望与担当,后来事迹被收入《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成为地域人文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二、绝境博弈:阻止火烧遵义的生死较量

11月13日,危机如乌云压城。国民党二七五师参谋长兼遵义留守处主任李益昌、军警宪联合稽查处主任李厚德,决意复刻"长沙大火"的惨剧,计划焚烧遵义新、旧两城,妄图让解放后的城市只剩一片焦土。千钧一发之际,张光炜率先洞悉阴谋。他深知火焰一旦燃起,不仅百姓将流离失所,这座古城的文脉也会化为灰烬。

张光炜连夜联络周沆、蹇季中等名绅,众人直奔军警稽查处。昏暗的房间里,他们以"长沙大火"数万人丧生、千年城郭尽毁的惨痛教训厉声警示:"若烧遵义,百姓流离失所,后世史书必追剿罪责!"周沆则凭借维持会积累的社会影响力,与众人形成合力,向国民党当局施压。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本质是民心与暴政的对抗——当全城百姓的安危成为最沉重的筹码,国民党当局最终被迫放弃纵火。老城的灯火在悬崖边重获光明,而这段惊险护城的往事,因未被报刊大规模记载,长期只在遵义街巷间口耳相传。

三、迎接新生:秩序与传承的延续

12月,解放的曙光愈发清晰。在维持会的推动与各界力量的呼应下,原国民党二七五师参谋长兼遵义留守处主任李益昌、军警宪联合稽查处主任李厚德等率部起义,还争取了原国民党四十四军一个加强营和遵义县警察局全部警员起义,为城市平稳过渡扫清了关键障碍。

维持会从"地下"走向台前,周沆、张光炜等人牵头维持社会秩序,清扫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为解放军入城、政权平稳交接铺平了道路。青石板路上,昔日战火将至的惶惶不安,渐渐被迎接新生的期待取代。

1950年1月13日至16日,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福音堂召开,周沆作为遵义政协特邀代表参会,以实际行动支持新政权建设。张光炜则提笔写下《遵义解放竹枝词》,将从解放前夕到抗美援朝的亲历化为诗句:"火劫惊涛曾险渡,山城终见赤旗飘",为这段护城往事留下鲜活的个人注脚。这些文字填补了报刊记载的空白,让民间护城的热血在岁月中得以延续。

回望这段历史,以周沆、张光炜为代表的遵义有识之士在黑暗将尽时的挺身而出,恰是"人民护城,城迎人民"的生动写照。老城的街道记得那夜被守护的烟火,而历史的记忆更需被铭记——当张光炜的事迹被收入《贵州盘州市当代人物传》,当陈璞如等南下干部的回忆中留存着遵义解放的风云,不同身份的亲历者以各自方式为这段历史作注,让这场黎明前的守护,在官方记载与民间传述的交织中愈发立体,永远诉说着一座城市与人民在时代转折处的坚守与奔赴。

参考资料:陈璞如:《回忆解放革命历史名城遵义》,贵州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粹》政治军事篇 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