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多元标签的先驱
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周沆宛如一颗坚毅闪耀的星辰,横跨晚清、民国(含满洲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漫长岁月。他以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官员、史学家、文化守护者、社会活动家与诗人。
晚清仕途:崭露头角与卫国护土
1874年,周沆出生于贵州遵义老城东门。自幼饱读诗书的他,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沆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功中举。次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又在会试与殿试中接连告捷,成为连捷进士。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深厚的学识底蕴,更为他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仕途,成为其矢志不渝爱国征程的起点。
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1906 - 1907年,周沆奉命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勘察、绘制图帖。野人山之地,深山密林蔽日,瘴气氤氲、毒虫猖獗,测绘工具粗陋不堪,每迈一步皆举步维艰。有一次,团队在密林中迷失方向,四周皆是遮天蔽日的枝叶,蚊虫叮咬得众人浑身是包,粮食也即将告罄。但周沆凭借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团队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最终成功走出困境。在勘察过程中,他发现此前中英会勘时英方将高黎贡山定为高良工山的差错,随后四处搜集资料,据理力争,积极促成重勘。最终,为中国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这份功绩,在那个清朝多为割地赔款的灰暗时代,显得尤为耀眼,朝廷嘉奖并给他加三品衔。
1907年,完成勘界任务的周沆任职云南洋务提调。任职期间,他敏锐察觉到部分官员在洋务事务中崇洋媚外,为求私利不惜损害国家权益。秉持着爱国之心与正义原则,周沆毅然向上级举报这些官员的不当行径。然而,他的勇敢之举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蓄意报复,通过散布谣言、恶意中伤等手段对周沆进行污蔑弹劾,致使他深陷舆论困境,仕途也遭遇重大挫折。
在这段艰难时光里,周沆的内心被苦闷与孤独所充斥。他一心为国家,却遭到无端污蔑,满心的壮志与热忱被恶意践踏。每当夜深人静,他回顾自己的遭遇,思绪总会飘向那位千年前同样命运多舛的诗圣杜甫。杜甫一生,困于乱世,仕途坎坷,虽心怀苍生、笔绘民生疾苦,却始终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抱负,颠沛流离中依然坚守着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而周沆所处的时代,比之杜甫更为复杂动荡,不仅有王朝的更迭、政权的纷争,还有外敌的侵略。他在为国家竭力奔走、捍卫主权、维护正义时,不仅要面对外部的艰难险阻,还要承受来自内部既得利益集团的恶意诋毁和污蔑弹劾,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让他深感自己的痛苦远甚于杜甫。但也正是在这比杜甫更为艰难的境遇中,周沆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与动摇,他以杜甫为精神寄托,在黑暗中坚守着爱国初心,践行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如同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时代照亮前行的方向。
直到锡良到任云贵总督后,重视此事,经过多方细致调查,终于还周沆以清白,确认他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随后,锡良任命周沆为弥勒知县,委以禁烟重任。在弥勒,周沆深入乡村城镇,向民众宣传鸦片危害,严格查禁鸦片种植与贩卖,有效遏制了当地鸦片泛滥的态势。凭借一系列突出政绩,经过多年仕途历练与功绩积累,周沆最终官至云南知府,官居二品,成为清朝官场中备受瞩目的人物,其卓越的治理才能与一心为民的操守在当地传为佳话。
1910年,身为云南知府的周沆兼任云南讲武堂副总办,当时由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担任云贵总督兼云南讲武堂总办。任职期间,周沆积极参与讲武堂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事业中。共和国元帅朱德便是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从这里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日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周沆对军事人才培养的贡献可见一斑。
民国风云:投身革命与辗转任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全国响应。彼时,云南的革命形势也风起云涌,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中华民国的地方政权,蔡锷任都府都督,周沆出任外交司司长。随后,蔡锷派他与戴戡随滇军入黔,在取缔会党、镇压土匪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为贵州革命政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却被周素园泄私愤陷害“私请滇军”。著名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评价道:“周沆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作为,对西南地区革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功绩不应被污蔑和遗忘。”此时的周沆,再次陷入被污蔑的困境,心中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痛苦愈发深刻,杜甫那种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心境与他契合,但他自觉经历的波折远比杜甫更多。
1913年,时任黔东观察使的周沆随唐继尧回云南任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提出改良对汛建设“为整饬防务,保卫边民计”,为巩固中国西南边疆建设出谋划策。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倒行逆施之举激起全国上下愤慨。时任云南都督的唐继尧竟接受袁世凯授予的“刺蔡”密令,派出其堂弟唐继禹执行刺杀蔡锷的任务。彼时蔡锷正积极筹备反对袁世凯复辟事宜,一旦刺杀得逞,护国运动恐将夭折。周沆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深知蔡锷对于这场捍卫共和之战的关键作用。他不顾个人安危,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暗中周旋。一方面巧妙地阻截唐继尧派出的刺客,打乱他们的刺杀计划;另一方面,周沆冒险安排蔡锷秘密入滇。在周沆的全力协助下,蔡锷顺利抵达云南,振臂一呼,护国运动在云南率先起义。蔡锷领导护国军与袁世凯的复辟势力展开英勇斗争,最终粉碎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为民主共和的进程扫除了巨大障碍,使得共和理念再次深入人心。
民国时期,社会局势依旧动荡不安。1917 - 1918年,周沆任琼崖道道尹,彼时的琼崖,社会秩序混乱,民生艰难。他到任后,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恶势力,为百姓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1919 - 1920年任广东琼州北海交涉员(兼琼崖道尹) ,后又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问、陕西汉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书长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1925年7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周西成主黔时期(1926 - 1930年),他担任贵州驻京代表,积极为贵州的发展争取资源和支持。1928 - 1930年,周沆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28年,正值北伐胜利之初,国内局势依旧波谲云诡。表面上的胜利并未完全驱散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交织而成的阴霾,政治环境极为敏感复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沆成功出版精心纂辑的《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这份果敢之举,不仅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底蕴,更凸显出他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凭借丰富阅历与深厚学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深受学生敬重。这本书为普及地理知识、增强民众对国家行政区划的认知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方面的卓越贡献 。
抗战坚守:东北岁月与北平抗争
1931年之前,周沆前往局势复杂的东北。当时的东北,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阴影笼罩,局势岌岌可危。在那个时期,致力于撰写满洲史的多为日本学者,他们的研究背后往往带有侵略意图和歪曲历史的倾向。周沆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不顾日本侵略者的监视与潜在威胁,潜心研究东北史、满族史以至明清史。在资料匮乏、研究环境恶劣的困境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撰写了《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和《满洲编年纪要》等多部具有重要史学研究价值的文史书。周沆作为为数不多的撰写东北历史的中国学者,此举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智慧,他以笔为武器,坚守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抵制日本侵略者对历史的篡改与歪曲。尽管溥仪曾试图以北大荒跑马圈地等优厚条件拉拢他,周沆却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念,不为名利所动,坚决未在满洲国担任任何职务,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世史学家评价他的著作时说:“周沆的这些作品,为我们了解东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东北艰难的研究岁月里,他再次忆起杜甫,在国家破碎、自身处境艰难这一点上,他们如此相似,可他要面对的还有侵略者的压迫,痛苦更甚。
有部分史学学者认为,周沆在满洲国时期担任中东铁路的理事,但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资料予以证实,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在已确定的史实中,他坚决拒绝在满洲国任职,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周沆著《满洲水道源流考略》,1937年,此书书名被伪满洲国的胡嗣瑗改为“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出版,周沆也因此被部分史学家误认为这是他一生的污点,这是不公平的。
是年,北平沦陷前夕,日军兵临城下,局势危如累卵。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邀请周沆与北平市长张自忠等代表与日本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涉及十九路军退出北平相关事宜。在谈判桌上,周沆与张自忠将军并肩,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与蛮横狡诈,他们据理力争,分毫不让,试图在艰难的局势下为国家和百姓争取最大利益,守护北平的尊严与文物。然而,他们的爱国之举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歪曲,民众不明真相,铺天盖地的污蔑将他们淹没,周沆与张自忠将军一同被指责为汉奸。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日本侵略者的舆论误导以及国内部分势力的推波助澜,使得民众难以看清真相。但即便承受着这巨大的舆论压力和不白之冤,周沆守护国家文化遗产的信念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辈所做之事,上可告祖宗,下可对子孙,问心无愧足矣。” 抗战胜利后,何应钦多次到府上看望他,还聘请72岁高龄的他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1947年又调他任云南第八公路局顾问,这无疑是对他在抗战期间贡献的一种肯定。
迎接解放:维持秩序与边疆贡献
解放前夕,国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沆以社会活动家的担当,1949年11月13日遵义解放前夕,国民党准备火烧遵义新、旧两城区以抵抗解放,周沆往约张光炜、蹇季中等遵义名人到国民党军警联合稽查处,力陈长沙大火之害,请向国民党专员、县长劝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放弃了火烧遵义的政策,保全了居民房舍。之后,组织维持会并任维持会副会长,积极联络各方力量,维持遵义秩序,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城,为地方的平稳过渡贡献力量。解放后,他成为遵义市政协特邀代表,还曾被北京邀请北上参政,虽因年老体弱未能成行,但后来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公务员。1955年,缅甸侵我边境,他不顾年迈,上书周恩来总理,附呈《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资料,为后来中国政府通过和缅甸政府谈判,缔结《中缅边界条约》,收回被英国军队侵占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周沆常将自己与杜甫相比,认为自身遭遇更为痛苦。但他的一生,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苦难史,更是一部在国家危亡时刻挺身而出、不懈抗争的奋斗史。他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正道,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是在黑暗中坚守希望,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不渝地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沆这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爱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
原创:张成义
2025年3月9日 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