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参加活动认识了一位语文老师,闲聊了几句。她说,虽然她是教语文的,但平时生活中却属于在图书馆借了书到最后也不会看的那种。见我我有点诧异,她接着说,现在的语文教育都程式化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国文的热爱似乎确不如以前。当然,这里面也是有社会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的。
想起高中时,语文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你们高中毕业时的语文水平,就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语文水平了。” 是啊。因为没有兴趣,所以一旦脱离了学生身份,便不会再去主动探索。这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学好国文呢?吃瓜群众: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图片、视频等这类五光十色的信息流吸引。除了“听”、“说”外,我们的“读”、“写”能力已有所下降。提笔忘字更是是常事儿。
阅读写作本是一种乐趣,而我们渐渐淡忘了这种乐趣。
要找回这种乐趣,读读《文心》这本书吧。通过它,我感受到了国文的质朴有趣。读完觉得心很安宁踏实,像是找到了繁忙生活中的安静一隅。
《文心》从1934年的初次出版,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它的价值。而且虽然历经这么久的时间,本书也并没有过时。
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国文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穿插了社会和个人的大小事,把抽象的知识和青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事件结合起来。深刻,却不生涩难懂。
全书一共32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带来一个国文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读书、写文和其他相关知识:
读书:古文、诗词、戏剧、如何选书、小说、叙事文、新体诗、读书笔记、鉴赏等。
写文:选题、信、日记、修改文章毛病、推敲、修辞、习作与创作等。
其他知识:文字、朗读、文学史等。
文心,强调一个“心”字,有点接近我们现在说的匠心。读和写,乃至其他的事情,都要用心。用心,方能体会到乐趣。同时,这个心还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本书,也体现了两位作者前辈的用心。
两位作者,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都是上个世纪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在规范现代汉语、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夏丏尊先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两位先生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丏尊先生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先生任杂志主编。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
《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大家,专为学习国文的青年人写成的作品。他们对国文的爱、对青年的关怀,从字里行间溢出来。读来如沐春风。
这本书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两位作者成了儿女亲家,他们便将本书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多美好呀!
01 “作文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和别地的亲友互通消息时我们写信,有意见想让大众知晓时我们撰文,记录经历的事情和看到的东西时我们记述……这些都是作文。
到了当代,这些大多没有变,但是载体变了。也变得更快更短更自由,比如社交网络的动态可以看作记录日常的一种迷你版作文。
写信变的最多。取代信的作用的是社交应用里面一条条的信息。而邮件变成电子的E-Mail后,更多地成了处理业务事务的方式。
虽然,现在消息便利了,却也廉价了。就像“手作”变成珍贵的稀有品,写信也变成了一种奢侈的情怀。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和在异校的同学互相写信。每次写信,总要仔仔细细挑选最漂亮的信纸和最精致的信封,用自己最好看的字、一笔一划地认真写信。页面布局也是要认真研究的,写得不好那可是有可能要重写的。有时甚至要先打好草稿,再誊写。
那种虔诚、专心和快乐,现在想起来都会不由得嘴角上扬。
写文是一种很好的抒发情感的方式。
“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就像培根说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写下的文字也是我们的一位朋友,是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朋友。
既然现代科技给了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写写写的便利,那么,不妨用起来吧,朋友。
02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世界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见所闻所感、自然社会人类、山川湖海大地、春夏秋冬、花鸟虫鱼……
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哪里看到一件什么事情或东西,在另一个时空看到另一件事物,一瞬间发现它俩居然很相关,可能是相似、相反、某种微妙的关联或其他。
这种发现在你的心里敲了一下,使你瞬间领悟、联想或产生一种新的想法等,一下子打通了天灵盖似的。学习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个很贴切的词语——触类旁通。
一些很小的例子,比如:美食烹饪和艺术品创作有着某种相似,由如何提升朗读的表现力联想到演员的台词功夫,将潮起潮落比作人生等等。
触发是可以培养的,且“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读书过程中要留心,用心,多多观察体会其内容意趣,方能看出新意,而后写出新意。这样才算好的触发。
除了要读有字的书,还要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世界处处是书。读书,旅行,见人,历事,都不可少。
高晓松就是这么个会读“书”的人,无论是有字的还是无字的。他的魅力在于他阅历广泛,博闻强识,且很善于触发。有了这些触发后,他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得,音乐、电影、书籍、脱口秀等。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03 经得起推敲,才当得起美誉。
国文就像一位大家闺秀。她细节考究,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
无论是对词句组织、音节语调、标点的精细钻研斟酌,还是对文章语言的凝练性、准确性、逻辑、修辞、表现力的推敲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同样,很多东西,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工业品,关键就在于那一点半寸的细节。失了细节,就不完美了。有的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也是普通人和大家的差别。
日常生活也是一样,它虽然是长河,却也是具体的一个个细节——周末宅在家手捧一杯茶一本书,阳台上的月季花开了,晒过的被子上有阳光的味道……认真地对待这些细节,幸福不期而至。
国文像一扇窗,我们可以通过它看世界。同时,它也是一个载体。运用它,我们就多了一种体验生活、体会美的方式,多了一种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信息碎片化如此严重的现在,只有书本才能提供成体系的知识和相对经过验证的信息。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能体会经典之美。好的东西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得到滋养。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新鲜有营养且无害的食物,我们的精神也需要新鲜卫生的吃食。多喂自己这样的食物。
小时候读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总觉得太夸张,而现在的我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其中一二。
不止是国文,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也都很美。
让人欣慰的是,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之势。越来越多人重视和喜欢它们。汉服流行了,古典舞剧走出国门了。相信以后还会更好。
《文心》,愿每个国人都有一个热爱国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心。两位作者老爷子想必会很欣慰。
- End -
「本文由 @粥粥Laraine 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