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两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A平时为人温柔,遇到一些小事反应经常异常暴躁,像换了个人。她谈的几段恋爱里,因为脾气,也曾遭遇分手。
A和现在的老公还在恋爱里的矜持阶段时,两个人一起去看电影。去晚了买的第一排。到了发现,两连号座位上,坐了一个男人,膝上还有五六岁的女儿。
A开始还算好声气,捏着票跟男人商量按号坐。男人回了句,旁边就有空位,坐过去就好了嘛。男友拉着她坐在旁边。坐下后,男人的话好像在A漫长的反射弧里发酵了,腾的一股无名火燃了起来。
大概彼时的情景只能用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来形容,A无法抑制的声音从喉咙里发了出来:“亏还是爸爸,怎么当家长!”声音刚好让父女听到。
A描述自己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是有多刻薄,语气有多差,男人和男友都诧异到了。男人不高兴地挪了一个座。“他望着我的黑脸,小心翼翼换了位置”。 A事后这样回忆男友的反应。
电影是喜剧,自然少不了欢声笑语,散场时A就开始后悔自己刚刚的失态。男友并没有说什么,A忙不迭先倒了歉。
A是知识分子家庭,为什么如此性格?
-----------------
A的母亲幼时,是由她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是农村妇女,外公早逝,一个人拉扯四五个孩子。外婆家务农活做的不好,负担又重,家里一堆孩子,烦躁得经常打骂。骂声中长大的子女,暴躁而脆弱。
A的父亲工作缘故,家里常常只有母亲和A两个人,一个自身成长不顺遂的母亲,和一个青春期的女儿,家庭氛围可想而知。大概是父母低估了从小她的敏感程度。这种“爸妈觉得在外人面前打压你是谦虚”的美德,反映到A自己身上时,产生的是深深的自卑与不适。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想来这个是有明确征兆的。
母亲很爱护关心她,虽在学习上有要求,但生活上尽量满足需要。早起晚睡照顾,付出良多。可唯一没能控制的,是在孩子面前流露的情绪。
A回忆从记事起,母亲在她面前会带着艳羡的口气去评价他人,抱怨坏人作恶,自怨自艾命运不公,甚至总觉得别人都针对她。各种琐事,只要和A独处时,就一遍又一遍,絮絮叨叨说给她听。A要是稍有不耐烦,母亲会因为本来就无人倾听激动到嚎啕大哭。
这种状态下的A,对母亲关爱同情,又深深想逃离。遇到唤起不愉快回忆的事情,她就迅速对情绪失去控制。“什么后果都不想了,只想发泄。”
朋友B,待人和善,温柔可亲,大家有事都愿意找她。她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对她的好心和仁慈我十分佩服,自己做不到那样的博爱与宽厚。
直到一次,她接家中电话,压力大至落泪,才发现,助人对她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享受。
-----
B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让弟弟上学,身为长女的母亲被迫上完初中就放弃了学业。学历一般,自然工作也不起眼。好在丈夫疼爱,可她并不认可丈夫的三观。B的爸爸为人豪爽乐观,爱享受生活,不太考虑长远的事情。母亲因此对生活更加忧心忡忡。
压力使然,母亲对B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倾诉。倾诉夫妻矛盾,倾诉自己为家庭付出得不到回报。倾诉她对女儿尚无男友的担心。每周两三个电话,满溢着矛盾和焦虑。女儿说的任何事情,得不到母亲的正反馈。只有担心和忧愁。
久而久之,女儿习惯于和朋友交流。朋友的烦恼她愿意聆听,给出积极意见,从朋友的感谢里得到满足和宽慰。
朋友有事积极帮忙,不嫌烦累,哪怕回报只有感谢之辞。回过头,再听母亲的抱怨,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B说,能从“被需要”里获得人生的积极意义。
A和B,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情绪上的发泄,以消极对抗消极,以情绪转移为补偿。回顾她们成长的岁月,可以发现,一个家庭,有一个乐观而积极的母亲,是多么的重要。
母亲的关心和付出再多,没有正向的性格感染,不自觉地向家庭成员不断传递焦虑和不稳定情绪,给孩子造成的阴影远大于关爱。成年后的儿女,无法责备母亲的情绪传递,却会觉得越来越累,无法正常和别人相处。
幸运的是,A和B都遇到了很爱她们的人。理解她们的成长,愿意用长时间的陪伴,驱除未成年时的不开心。
而母亲们呢,她们的成长中缺失了爱与呵护,自己磕磕绊绊长大,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可丈夫忽视了自己的情绪,忽视了对家庭的身心付出。只能靠自己去调节生活中的抑郁与烦闷。压力的堆积,把母亲们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降到了最低。
归根结底,母亲们在原生家庭和自己的核心家庭里,都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和温柔。
年轻的人们,许多人最后也会成为父亲母亲。一位母亲对一个家庭的意义是传承性的,不仅决定了家庭的氛围,更影响着下一代家庭的喜怒哀乐。一代代传承的,是母亲的爱的方式。唯有母亲开心幸福,一个家庭,乃至几代家庭,才会有美满静好的生活。作为子女,作为配偶,作为未来母亲的父母,作为未来人夫的父母,能做的,太多了。
愿每一位母亲都被平等对待,细心呵护,得到足够的爱。也愿每一个女孩,和母亲一样,被温柔对待。
祝妈妈们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