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的民宿,我见过不少。但 Lydia 总是提起老蒋和他的山瑶铃,让我不免有些好奇。
难道会比栖食号还舒服?我带着疑问,趁着耳朵还没有起茧子,准备一探究竟。
来之前,虽脑补了无数次,却还是有些意外之喜。
李建刚没来迎接我,听说连夜生了三个宝宝,害得本来计划今日回沪的老蒋,又多留两天。(补充一下,李建刚是条狗)
认识老蒋,是在 Lydia 的生日宴。那天他迟迟未到,大伙说今日有客人,老蒋要把一切都安排好才能出门。
风尘仆仆晚来了约 20 分钟,进门抿嘴一笑,憨厚朴实,整个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光。
“蒋老板,今日入住率几何呀?”众人打趣道。
“ hui hu tei percent(50%)”,这一口中国式的英语,乐得所有人都前仰后合。
他总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民宿主,却是公认的段子王。爱喝点小酒,喝醉了还会不自觉地哼起苏北小调,那一板一眼的架势,半点不能小瞧。
与其他民宿不同,山瑶铃更多是生活。
5 个房间, 4 间客房,没有管家,他一个人做了所有的活。平时阿姨过来打扫,客人需要用餐,也需提前预订。
为了让客人更自在,除了包场外,有时 2 个房间定出去了,他便关了其他两间,有点太任性。
从庾村过来,距离不远。沿着翠莹路一直往上开,开到没路,就到了。
一般客人听到这儿,就怕了。赶紧解释道:这里离城市很远,离人烟很近。
路的两侧都有村民居住,尽头是登山步道,转个弯儿,一条僻静的缓坡小路,尽头便是山瑶铃。
石块垒起矮矮的院墙,已经生锈的门牌显得格外亲切。道两旁的枝丫相互接壤,风吹过,落了一地的针叶还未及修饰。
进了门,蜿蜒的水泥路面引导者向前去。
布满了半面山房的爬山虎,却忍不住让人停留。沿着窗框往上爬的枝杈,与周边绿植融为一体。
这个晚秋,汇进了山里太多颜色,每一处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开了门,门口鞋架拿一双脱鞋,换了便可进去。
城里久居的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进门先脱鞋,这仪式感也算是一种传承。
水磨石的地面是很多姑娘的大爱,正对着的小木桌椅别有一番风趣。
「Made In USA」的老旧风扇,吱吱呀呀依旧可以正常运转。老蒋收它回来的时候,不能用钢丝球擦,可是拿着牙刷蹭了好久。
一捆凉席收在桌下,藤编的暖水瓶靠着桌角,再加上陶罐、竹编筐和花的装点,让人忍不住对墙后有点小期许。
左边的吧台,可算得上是老蒋的最爱。
咖啡、制冰机、各种酒类,一应俱全。高脚凳上一坐,还真有种喝点什么的冲动。
右边下沉式的沙发区,也是极受孩子们的喜欢。
老旧门板做的桌子下,放着两个蒲团,正对着壁炉。旁边还有未修剪完的花枝,随意的放着。
绕过正对门的那堵墙,两张餐桌掩在后面。茶具、花饰,和抱枕颜色的搭配刚刚好,明艳却不夺目。
餐桌旁,一张已失木色的小方桌上摆着茶器。
右边是开放式厨房,暖黄色的灯光下,摆着两横排调料,好像无论是谁下厨,都同样温馨。
房间里,同样是老旧的木椅,都觉得亲切。
洗漱台旁,精心设计的几个隔断,恰好将毛巾、浴巾放置的刚刚好。
角落里,波西米亚风的地毯上放着沙发,挨着落地大窗,可以望尽院子的景致。窗外的小阳台,仿佛置身竹海,一个人刷剧、看书,再适合不过了。
忘了说,沙发区旁有个侧门,从那儿出去,有一洼小泳池。
两张躺椅,让人一下子有了置身马尔代夫的恍惚。夏日里,这处好景致可是客人的消暑神器。
夜色临近,老蒋放了音乐,在外面劈着旧木板。
我在屋里无所事事,拿了本书在沙发区翻了起来。趁着刚开封的啤酒,听着柴火在壁炉里噼里啪啦的燃烧着。
好像在说,这个冬天不会那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