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梦想不分大小,偶像不分老少。从初中开始,性格内向的我,就喜欢阅读,喜欢看书,喜欢安静。
那时看到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们在报纸或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就特别想看。有的文学作品还有文学评论家点评,读起来感觉很精彩,很入心,很过瘾。
那时心里并未产生什么“作家梦”,那时的我对“梦想”一词的理解都是懵懵懂懂的。虽然喜欢看书,但没有多少时间,因为要集中精力放在中考、高考上。
到了高三,自己对未来还是没有特别的理想和目标。因为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没有给我一丁点引导,也没有能力引导。他们只说,幺儿,大学毕业了,好好考一份工作,不要像我们这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对我说,你从农村出来,好好考一个容易就业的专业,毕业了找到一份工作才是最现实的事情。
那时听了父母和老师的话,报考了省内一个师范院校。
因为考上大学,而且还圆了父母和老师之愿,我也很开心、很自豪一段时间。
后来上了大学,感觉大学的学习氛围很宽松,没有初中和高中那么大的压力,课余时间也充裕,我有更多的时间看书了。
读大学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都打游戏的打游戏、逛街的逛街、喝酒的喝酒,但我对这些都不喜欢。
我喜欢安静,我喜欢看书,所以学校图书馆成为了我课余时间的必往之地。
图书馆的安静,书种类的繁多,让我像一个饥饿之人见到一火车免费面包一样,兴高采烈、狼吞虎咽。
虽然书看多了,但觉得自己还不是写作那块料。有一次,班上有一个武侠小说迷,他上晚自习的时候,没事做,就在草稿本上扒拉了一篇武侠小说,然后拿给大家传阅,大家看了都惊呼写得好。
我看了,也觉得他写得很不错。于是心里想,他能写,我也能,我也试一试。
我就仿照鲁迅的《阿Q正传》,也扒拉一篇小说,我给文章取名为《阿Q后传》。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地写了五千多字,而且一写就很难抽手的感觉。
后来,我写的《阿Q后传》,也是在班上被大家传阅,大家也是夸我写得好。
但那时,自己也是产生“写着玩玩”的心态,好像写了那篇文章后就没有再写了。
后来大学毕业,回到县城,适逢全县教师招聘考试和全省公务员考试。为了保险起见,两样都考。最后,阴差阳错,教师考试落选了,省考公务员却中榜了。
考取公务员后,安排到一个边远的乡镇上班。
这个乡镇总人口一万多人,但镇街上常住人口不足一千人。
镇街上,只有到了赶场天,才看起热闹一些,不然平常日子都是冷冷清清。
那时候,镇上条件差,没有什么娱乐的地方,干部们一下班就喝酒、打牌、看电视。
我喝不得酒,也不喜欢打牌,也不看电视,而且我觉得这几样东西都很耗费时间。
那时我很不适应乡镇的工作和生活,忙的时候,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闲的时候却一两个星期都没什么事做。
而且乡镇年轻人特别少,除了镇中心学校的老师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几乎看不到年轻的社会群众——大家都外出打工了。
那时二十多岁的年纪,好想出去外面闯一闯。那时我喜欢看文学杂志,当看到杂志上面发表有年轻人如何出去外面闯荡、如何去“北上广”创业打拼,然后如何混得出人头地的文章时,我心里就痒痒的,好想跟上时代大潮流,像他们一样出去当“北漂”。
特别是看到某篇文章,文章作者说自己去大城市打拼之后,遇到了伯乐,然后自己的文章被某个著名编辑发现和欣赏,然后对他重点关注、提携,然后他的好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喷发,然后获得各种奖项,然后出畅销书,然后拿了很多版税,最后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每当看到这些励志的作家故事,我的心脏就砰砰跳,好想立即践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念头,好想立即踏上“说走就走”的寻梦之旅!
然而有贼心没贼胆,自己从上到下认真审视自己,觉得唯有一个大学文凭可以好看一些,其他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想了又想,最终选择退缩。继续卷缩在小镇上,过着压抑、憋闷的生活。
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又是自己不敢逃离的生活。
怎么办?
唯有文学,唯有写作,才能纾解。
作家余华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样在路上。
于是,我决定借助文字,去弥补自己肉身不能出去外面走走看看的遗憾。
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开始选择文学创作。
虽然一直有作家梦,但不敢去想,更不敢去追求,因为总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写手,就烧高香了。
前几年,看到一篇文章说,互联网开放,人人都是作家。
确实,现在的作家门槛越来越低,对作家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模糊。比如有的作协会员几年都不写一篇文章,而有的普通群众一年却发表很多精品力作。
国家作协主席铁凝说,全国拿国家工资的全职作家也就两百余人。
还有一个新闻说,有一个著名作家没钱生活,上街乞讨,然后舆论界一片哗然。有人就嘲讽作家为“坐家”、作协为“做鞋”。
当然不管别人怎么贬低作家这一职业,但“作家”二字对我来说,一直很神圣。只是,觉得想实现作家梦的念头不再那么急迫了。
凡此总总,我对“作家”二字不怎么感冒了。我内心的想法和目标是,只要你写得够好,不要在意你是不是作家身份。
后来不断看书、写作、思考,不断投稿、退稿、投稿,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写作的信心也不断得到强化。
在写了五六十篇小文章后,有一天有一个著名刊物编辑老师突然发私信给我说:“我们刊物留用您写的一篇作品,请发您的联系方式过来,谢谢。”
过了几个星期,那篇文章真的发表在他们刊物上了。
从那以后,我对写作更有信心了。于是,我只要有时间就写,不停地写,最后写作水平提高了很多。
当然离高质量文章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有自己主观原因,一是拖延症,二是觉得怎么写都是鬼打墙,走不出来,也就是说能力到顶了。其次是客观原因,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人情客往上等等,耽误自己创作时间,影响自己的创作环境……
由于每天起来习惯看微信朋友圈,前几天突然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那里看到一篇《我永远死磕3件事:早起、写作、运动》。
看这标题,新颖,而且很符合自己的生活。早起、写作、运动,这三样不是我一直在追寻和践行的事吗?所以我忍不住点开阅读。
一阅读这篇文字,就让我迷上了。我喜欢这种简洁的文字,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句子,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名叫马小聪,一下子让我铭记了。
我心里想,这么青春貌美的女孩写出这种文字,瞬间钦佩、仰望和崇拜。
于是,就想了解她的写作过程、写作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环境等等。看能不能学习她、借鉴她、模仿她,然后把她当标杆、当榜样,最后写出像她一样优美动人的文字。
为了关注她和了解她,我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她的词条,关于她的文字,并逐一阅读消化。
最后在微信软件那里搜到她的公众号,然后在她的留言里找到了她的微信。
因为想认识她,想跟她交流,所以我忍不住加了她微信。我想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学习她的写作精神和写作经验,同时也表达对她的仰慕!
本以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学之星,肯定不会接受我这种普通文学菜鸟为好友的。哪知道,她不但接受我,还跟我聊了很多。
人生之幸事莫过于此。
跟她交流接触,我觉得她身上有很多东西是我缺乏的。
首先是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看她朋友圈,就知道从小到大,她一直在看书、写作,可以说一直跟文学在一起。吃饭、睡觉、读书、放假、旅游都想着文学、都在思考人生。
其次是对写作的坚持,她八年时间写了上百万字,加上之前写在笔记本上的,就不止百万字了。这里有一个细节,很让我注意。她写在笔记本上的文字,都很干净、整齐,还贴上自己喜欢的一些萌图。想想自己,平常写文章都是毛毛躁躁的,字迹缭乱,字体歪歪扭扭,然后写完一篇誊正后,草稿就丢垃圾桶了。其实自己写的垃圾文字也应该有几十万上百万了,但写作能力犹如死海里的水,停滞不前。所以她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第三是她人聪明灵活,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脑子机灵,思维活跃,会借助新媒介,会创新地经营自己的文字,会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第四是她人善良活泼,真诚干净。做干净的人,写干净的文字;做真实的人,写真诚的文字。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要写好文,必须先做好人。
人品就是文品,未做文章先做人。
马小聪做到了。
总之,唯有对自己说,看看这小姑娘,那么坚持学习,那么勤奋努力,好好学习她吧!
所以“作家梦”瞬间又被马小聪这个小女孩点燃了,今后可能又让我重回到文学创作的生活轨道上来了。
但愿这次燃烧梦想的火焰经久不息!